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基于驾驶员生心理特征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基于驾驶行为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驾驶研究 | 第18-22页 |
2.1 疲劳驾驶相关概述 | 第18-19页 |
2.1.1 疲劳驾驶 | 第18页 |
2.1.2 疲劳驾驶形成过程 | 第18-19页 |
2.1.3 疲劳驾驶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2 驾驶员驾驶行为变化和疲劳驾驶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1 驾驶行为的介绍 | 第20页 |
2.2.2 驾驶行为在疲劳驾驶状态下的变化特征 | 第20页 |
2.3 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驾驶判别方法的研究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疲劳驾驶实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 | 第22-32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2-28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3.1.2 实验对象 | 第22-23页 |
3.1.3 实验设备 | 第23-25页 |
3.1.4 实验场景 | 第25-26页 |
3.1.5 实验流程 | 第26-27页 |
3.1.6 实验记录表及主观问卷 | 第27-28页 |
3.2 实验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28-30页 |
3.2.1 实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28-29页 |
3.2.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疲劳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机理和行为指标选取 | 第32-42页 |
4.1 驾驶员的主观特征 | 第32-34页 |
4.2 驾驶员的适应性特征 | 第34-38页 |
4.2.1 驾驶员状态 | 第34-35页 |
4.2.2 驾驶适应性指标特征分析 | 第35-38页 |
4.3 影响机理 | 第38-39页 |
4.4 基于影响机理的驾驶行为指标选取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疲劳驾驶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分析研究 | 第42-56页 |
5.1 驾驶行为指标的确定及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5.2 直线路段上疲劳对驾驶行为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5.2.1 速度 | 第44页 |
5.2.2 方向盘转角 | 第44-45页 |
5.2.3 车辆侧位移 | 第45页 |
5.3 对比直线和弯道路段上疲劳对驾驶行为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45-49页 |
5.3.1 速度 | 第45-46页 |
5.3.2 方向盘转角 | 第46-47页 |
5.3.3 车辆侧位移 | 第47-49页 |
5.4 弯道路段上疲劳对驾驶行为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49-54页 |
5.4.1 速度 | 第51页 |
5.4.2 方向盘转角 | 第51-52页 |
5.4.3 车辆侧位移 | 第52-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驾驶判别方法及系统研究 | 第56-70页 |
6.1 基于 ROC 曲线的疲劳驾驶状态判别 | 第56-62页 |
6.1.1 ROC 曲线分析方法 | 第56-58页 |
6.1.2 疲劳驾驶判别阈值的确定 | 第58-60页 |
6.1.3 不同道路线形下基于驾驶行为指标的疲劳驾驶判别模型 | 第60-61页 |
6.1.4 判别模型考虑道路线形的必要性验证 | 第61-62页 |
6.2 基于驾驶模拟舱的疲劳驾驶行为检测及预警系统 | 第62-68页 |
6.2.1 系统功能设计 | 第62-63页 |
6.2.2 系统实现 | 第63-66页 |
6.2.3 系统有效性验证 | 第66-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