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2.3 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自闭症 | 第12-14页 |
2.1.1 自闭症儿童 | 第12页 |
2.1.2 自闭症儿童家庭 | 第12-13页 |
2.1.3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干预方法 | 第13-14页 |
2.2 亲子关系 | 第14-16页 |
2.2.1 亲子关系 | 第14-15页 |
2.2.2 亲子关系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2.3 亲子关系干预研究 | 第16页 |
2.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相关研究 | 第16-23页 |
2.3.1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3.2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3.3 动态九宫格分析技术 | 第18-21页 |
2.3.4 沙盘游戏治疗干预自闭症儿童研究 | 第21-2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2 被试选取 | 第23-24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3.3.1 自闭症治疗评估表(ATEC) | 第24页 |
3.3.2 亲子关系自我评定量表(成人版) | 第24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4-26页 |
3.4.1 干预前测 | 第24页 |
3.4.2 干预实施 | 第24-25页 |
3.4.3 干预后测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66页 |
4.1 自闭症儿童家庭初始沙盘作品分析 | 第26-28页 |
4.1.1 自闭症儿童家庭初始沙盘中的主题分析 | 第26-27页 |
4.1.2 自闭症儿童家庭初始沙盘中的沙具种类使用数量分析 | 第27页 |
4.1.3 自闭症儿童家庭初始沙盘中的动作次数分析 | 第27-28页 |
4.2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量性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4.2.1 干预组前后测量表数据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2.2 控制组前后测量表数据结果分析 | 第29页 |
4.2.3 干预组控制组后测量表数据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前后干预质性结果分析 | 第30-66页 |
4.3.1 家庭A整合性沙盘游戏作品案例及分析 | 第30-37页 |
4.3.2 家庭B整合性沙盘游戏作品案例及分析 | 第37-44页 |
4.3.3 家庭C整合性沙盘游戏作品案例及分析 | 第44-51页 |
4.3.4 家庭D整合性沙盘游戏作品案例及分析 | 第51-58页 |
4.3.5 家庭E整合性沙盘游戏作品案例及分析 | 第58-64页 |
4.3.6 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子关系行为次数分析 | 第64页 |
4.3.7 自闭症儿童与咨询师目光接触趋势分析 | 第64-65页 |
4.3.8 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子互动次数趋势分析 | 第65-66页 |
5 讨论 | 第66-73页 |
5.1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干预结果 | 第66页 |
5.2 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 | 第66-68页 |
5.2.1 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特点 | 第66-67页 |
5.2.2 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分析 | 第67-68页 |
5.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 第68-70页 |
5.3.1 学习迁移中的形式训练说 | 第68页 |
5.3.2 提高自我效能感能力 | 第68-69页 |
5.3.3 社会学习理论建立儿童学习榜样 | 第69页 |
5.3.4 改善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动力关系 | 第69页 |
5.3.5 聚焦自闭症儿童家庭积极情感的培养 | 第69页 |
5.3.6 改变惯有反应模式,建立建设性的新模式 | 第69-70页 |
5.4 教育及咨询建议 | 第70-73页 |
5.4.1 自闭症儿童家庭咨询师建议 | 第70-71页 |
5.4.2 自闭症儿童家庭建议 | 第71页 |
5.4.3 自闭症教育机构建议 | 第71页 |
5.4.4 研究中的不足与反思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1:《亲子关系自我评定量表》 | 第78-80页 |
附录2:《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 | 第80-82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