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1 心理健康教育 | 第11-12页 |
1.2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 第12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2.1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 | 第12-14页 |
2.2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 第16-17页 |
1.2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第三部分 调查研究 | 第18-38页 |
1 调查目的 | 第18页 |
2 调查的实施步骤 | 第18页 |
3 调查结果 | 第18-38页 |
3.1 问卷回收情况 | 第18-19页 |
3.2 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资料的结果 | 第19-31页 |
3.2.1 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3.2.2 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2.3 调查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需求 | 第25-31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8页 |
3.3.1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日趋丰富,参与度有待加强 | 第31-32页 |
3.3.2 心理健康中心建设日趋完善,使用率和效果有待考量 | 第32-34页 |
3.3.3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初见规模,教师专业素质稳步提升 | 第34页 |
3.3.4 学生团体、教师队伍的辅助功能初见成效 | 第34-35页 |
3.3.5 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 第35-36页 |
3.3.6 家庭和学校在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 第36-37页 |
3.3.7 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关注 | 第37页 |
3.3.8 认知偏差犹在,宣传还需深入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改进策略 | 第38-52页 |
1 多渠道开展宣传,扭转传统观念 | 第38-39页 |
2 加强理论研究,开发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第39-44页 |
2.1 开发兼具发展性、针对性、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课程 | 第39-41页 |
2.1.1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上进行改良 | 第39-40页 |
2.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本研究 | 第40页 |
2.1.3 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辐射群体 | 第40页 |
2.1.4 加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 第40-41页 |
2.2 继续完善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第41-42页 |
2.3 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两手抓,发展和补救齐发展 | 第42-44页 |
3 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 第44-46页 |
3.1 组建专职、兼职配比合理的教师队伍 | 第44页 |
3.2 严格心理教师资格准入,加强职后培训 | 第44-45页 |
3.3 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心理教师自我发展 | 第45-46页 |
4 完善中心建设,提高利用效率 | 第46-48页 |
4.1 继续建设各功能区,明确功能区划分,完善功能区设施 | 第46页 |
4.2 确立中心的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4.3 加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建设 | 第47-48页 |
4.4 培养学生团体和一线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后备力量 | 第48页 |
5 打造优质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 | 第48-49页 |
6 联系家庭-学校,增强互动体验 | 第49-50页 |
7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新型互助模式 | 第50-51页 |
7.1 利用图书馆资源 | 第50页 |
7.2 利用社区资源 | 第50页 |
7.3 向社会开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 第50-51页 |
8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继续完善评估考核体系 | 第51-52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