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2-4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22-31页 |
1.1.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1.2 现有研究不足 | 第25-27页 |
1.1.3 现实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1.4 问题的提出 | 第29-31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31-3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33-34页 |
1.3 研究基础和方法 | 第34-43页 |
1.3.1 研究基础 | 第34-3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7-43页 |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43-69页 |
2.1 创新网络的格局 | 第43-53页 |
2.1.1 网络主体 | 第43-48页 |
2.1.2 网络结构 | 第48-51页 |
2.1.3 空间结构 | 第51-53页 |
2.2 创新网络的演进 | 第53-58页 |
2.2.1 演进路径 | 第53-56页 |
2.2.3 演进驱动力 | 第56-58页 |
2.3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58-67页 |
2.3.1 跨国并购的内涵 | 第58-60页 |
2.3.2 基于citespace的图谱分析 | 第60-62页 |
2.3.3 主题词共现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 第69-96页 |
3.1 创新系统理论 | 第69-80页 |
3.1.1 创新系统的分类 | 第69-74页 |
3.1.2 全球创新系统 | 第74-78页 |
3.1.3 创新系统的耦合 | 第78-80页 |
3.2 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理论 | 第80-92页 |
3.2.1 主要内涵与流派 | 第80-84页 |
3.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84-88页 |
3.2.3 动态能力理论 | 第88-92页 |
3.3 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92-95页 |
3.3.1 概念与流派 | 第92-93页 |
3.3.2 分析维度 | 第93-9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4章 基于跨国并购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理论框架 | 第96-117页 |
4.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施的背景条件 | 第97-101页 |
4.1.1 经济全球化 | 第97-98页 |
4.1.2 国家战略实施 | 第98-99页 |
4.1.3 创新需求驱使 | 第99-101页 |
4.2 基于跨国并购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发展过程 | 第101-108页 |
4.2.1 阶段1:并购目标寻找阶段 | 第102-103页 |
4.2.2 阶段2:资源弱整合阶段 | 第103-104页 |
4.2.3 阶段3:合资实体建设阶段 | 第104-105页 |
4.2.4 阶段4:网络联结拓展阶段 | 第105-108页 |
4.3 跨国并购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4.3.1 创新资源整合 | 第109-111页 |
4.3.2 创新环境改善 | 第111-113页 |
4.3.3 技术权力升级 | 第113-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5章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主要特征与格局 | 第117-139页 |
5.1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17-118页 |
5.2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跨国并购 | 第118-126页 |
5.2.1 并购动因 | 第119-120页 |
5.2.2 产业并购现状 | 第120-122页 |
5.2.3 并购主体特征 | 第122-126页 |
5.3 中国工程机械并购企业的创新网络 | 第126-138页 |
5.3.1 创新网络的数据介绍 | 第126-128页 |
5.3.2 创新网络的主体 | 第128-131页 |
5.3.3 创新网络的结构 | 第131-1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6章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影响的整体分析 | 第139-166页 |
6.1 研究设计 | 第139-141页 |
6.1.1 研究数据 | 第139-141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141页 |
6.2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主体的影响 | 第141-149页 |
6.2.1 主体结构 | 第142-144页 |
6.2.2 主体创新能力 | 第144-147页 |
6.2.3 主体合作倾向 | 第147-149页 |
6.3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构成的影响 | 第149-155页 |
6.3.1 网络规模 | 第149-151页 |
6.3.2 网络中心性 | 第151-154页 |
6.3.3 网络结构 | 第154-155页 |
6.4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55-164页 |
6.4.1 空间尺度演化 | 第155-158页 |
6.4.2 跨国并购对中国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158-161页 |
6.4.3 跨国并购对全球创新网络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161-1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第7章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166-198页 |
7.1 研究设计 | 第166-178页 |
7.1.1 研究框架 | 第166-169页 |
7.1.2 案例选取 | 第169-175页 |
7.1.3 数据获取 | 第175-178页 |
7.2 案例分析与编码 | 第178-185页 |
7.2.1 案例分析原则 | 第178页 |
7.2.2 案例分析步骤 | 第178-180页 |
7.2.3 案例归纳与编码 | 第180-185页 |
7.3 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的影响机理 | 第185-195页 |
7.3.1 作用阶段 | 第186-188页 |
7.3.2 作用机制 | 第188-192页 |
7.3.3 全球-地方分工与互动 | 第192-19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95-198页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98-20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98-202页 |
8.1.1 跨国并购驱动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 | 第198-199页 |
8.1.2 跨国并购影响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形成的路径 | 第199-200页 |
8.1.3 跨国并购影响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网络的格局 | 第200-202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04页 |
8.2.1 论证了企业组织结构变动对创新网络演进的作用 | 第202-203页 |
8.2.2 拓展了创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 | 第203页 |
8.2.3 分析了跨国并购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创新网络的影响 | 第203-204页 |
8.3 政策建议 | 第204-205页 |
8.4 不足及展望 | 第205-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9页 |
致谢 | 第219-22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