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7页 |
1.1 实践背景及理论背景 | 第20-27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20-24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4-27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27-30页 |
1.2.1 文化象征性与文化元素联想的关系 | 第28-29页 |
1.2.2 文化元素有效性的边界条件 | 第29页 |
1.2.3 文化元素有效性的中介机理 | 第29-30页 |
1.2.4 本土认同影响本土化全球品牌行为意向的边界条件 | 第30页 |
1.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7页 |
1.3.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3-37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37-64页 |
2.1 全球品牌化基本研究主题 | 第37-41页 |
2.1.1 全球品牌化研究内容和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 | 第37-40页 |
2.1.2 研究缺口与研究增长点 | 第40-41页 |
2.2 中国元素及其相关研究 | 第41-50页 |
2.2.1 中国元素概念演进 | 第41-44页 |
2.2.2 基于利益特性视角的中国元素研究 | 第44-45页 |
2.2.3 基于消费者特性视角的中国元素研究 | 第45-48页 |
2.2.4 研究缺口与研究增长点 | 第48-50页 |
2.3 全球元素及其相关研究 | 第50-63页 |
2.3.1 全球消费者文化与全球元素 | 第50-53页 |
2.3.2 全球元素与感知全球性 | 第53-57页 |
2.3.3 全球元素与消费者心理倾向 | 第57-62页 |
2.3.4 研究缺口与研究增长点 | 第62-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64-81页 |
3.1 信息处理流畅性 | 第64-69页 |
3.1.1 认知流畅性与概念流畅性 | 第64-66页 |
3.1.2 概念流畅性相关研究 | 第66-68页 |
3.1.3 研究评述与理论支撑点:概念匹配程度与消费者行为意向 | 第68-69页 |
3.2 文化象征性 | 第69-71页 |
3.2.1 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69-71页 |
3.2.3 研究评述与理论支撑点:中国文化象征性与全球文化象征性 | 第71页 |
3.3 文化动态建构理论 | 第71-75页 |
3.3.1 文化动态建构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72-74页 |
3.3.2 研究评述与理论支撑点:文化象征性与文化元素有效性 | 第74-75页 |
3.4 可及性—可诊断性框架 | 第75-79页 |
3.4.1 可及性—可诊断性框架及相关研究 | 第75-78页 |
3.4.2 研究评述与理论支撑点:本土认同与本土化全球品牌 | 第78-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 第81-94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81-91页 |
4.1.1 文化象征性与文化元素联想的关系假设 | 第81-83页 |
4.1.2 文化元素有效性的边界条件假设 | 第83-85页 |
4.1.3 文化元素有效性的中介机理假设 | 第85-88页 |
4.1.4 本土认同影响本土化全球品牌行为意向的边界条件假设 | 第88-91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91-9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94-133页 |
5.1 研究一:文化象征性与文化元素联想 | 第94-104页 |
5.1.1 前测 | 第94-96页 |
5.1.2 设计、程序和变量测量 | 第96-97页 |
5.1.3 结果分析 | 第97-103页 |
5.1.4 讨论 | 第103-104页 |
5.2 研究二:文化元素有效性的边界条件 | 第104-110页 |
5.2.1 前测 | 第104-106页 |
5.2.2 设计、程序和变量测量 | 第106-109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5.2.4 讨论 | 第110页 |
5.3 研究三:文化元素有效性的中介机理 | 第110-122页 |
5.3.1 前测 | 第111-113页 |
5.3.2 设计、程序和变量测量 | 第113-116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116-121页 |
5.3.4 讨论 | 第121-122页 |
5.4 研究四:本土认同影响本土化全球品牌行为意向的边界条件 | 第122-131页 |
5.4.1 测试客体、抽样方法及样本 | 第123-124页 |
5.4.2 变量测量 | 第124-126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126-131页 |
5.4.4 讨论 | 第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3-1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6.2 理论意义 | 第135-138页 |
6.3 实践意义 | 第138-142页 |
6.4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第142-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3页 |
附录A 研究一调研问卷 | 第163-167页 |
附录B 研究二调研问卷 | 第167-175页 |
附录C 研究三调研问卷 | 第175-187页 |
附录D 研究四调研问卷 | 第187-19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与科研成果 | 第191-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