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19页 |
1.2 旋转盘腔稳态流动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涡轮盘热应力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2-24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反转盘腔壁面温度无线测量实验台组装及改进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试验台结构及组件 | 第24-30页 |
2.2.1 旋转盘及盘腔 | 第24-26页 |
2.2.2 温度测量系统 | 第26-30页 |
2.3 齿轮箱与轴 | 第30-32页 |
2.3.1 结构简述 | 第30-31页 |
2.3.2 强度校核 | 第31-32页 |
2.4 动力系统与气源系统 | 第32-33页 |
2.5 试验台的不足与改进 | 第33-34页 |
2.5.1 加热电阻丝的安装与绝缘 | 第33页 |
2.5.2 外围屏的绝热改进 | 第33页 |
2.5.3 进气系统改进 | 第33页 |
2.5.4 测温探头的固定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5-43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流场计算 | 第36-40页 |
3.2.1 几何模型 | 第36页 |
3.2.2 控制方程 | 第36-37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37页 |
3.2.4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37-39页 |
3.2.5 算法介绍及选取 | 第39页 |
3.2.6 近壁面处理 | 第39-40页 |
3.3 耦合方式及热应力计算 | 第40-43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3.2 热应力原理 | 第41页 |
3.3.3 耦合方式介绍及选取 | 第41-42页 |
3.3.4 热应力分析的实现 | 第42-43页 |
第4章 反转盘腔稳态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79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反转盘腔稳态流动基本力学参数 | 第43-45页 |
4.2.1 旋转离心力与哥氏力 | 第43-45页 |
4.2.2 进气惯性力 | 第45页 |
4.3 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4.3.1 流动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4.3.2 换热边界条件 | 第46页 |
4.3.3 流固耦合面换热系数 | 第46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 第46-47页 |
4.4.1 实验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46-47页 |
4.4.2 结果验证 | 第47页 |
4.5 流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78页 |
4.5.1 流动结构概述 | 第47-51页 |
4.5.2 冷却气体入口流量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 第51-57页 |
4.5.3 转速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 第57-67页 |
4.5.4 冷却气体出口尺寸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 第67-71页 |
4.5.5 进气位置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 第71-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反转盘腔稳态换热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96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冷却气体入口流量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79-83页 |
5.3 冷却气体出口间隙尺寸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5.4 转速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86-91页 |
5.5 进气位置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 第91-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反转盘腔稳态热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96-113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载荷、约束设定 | 第96页 |
6.3 流固耦合方程 | 第96-97页 |
6.4 热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第97-112页 |
6.4.1 不加载离心力情况下热应力分析 | 第97-99页 |
6.4.2 进气量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99-103页 |
6.4.3 转速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6.4.4 热应力、气动应力、离心应力的耦合及对比 | 第106-110页 |
6.4.5 进气位置对热应力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文章结论 | 第113-114页 |
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