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行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二章 流行语的界定 | 第10-19页 |
2.1 众说纷纭的“流行语” | 第10-11页 |
2.2 同中存异的“流行语” | 第11-18页 |
2.2.1 流行语的表现形式 | 第11-12页 |
2.2.2 流行语的使用群体与流行范围 | 第12页 |
2.2.3 流行语与其他语汇类别的关系 | 第12-17页 |
2.2.4 流行语的存在方式 | 第17-18页 |
2.3 笔者界定的“流行语”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流行语的产生途径 | 第19-32页 |
3.1 新造词 | 第19-21页 |
3.1.1 界定“新造词” | 第19页 |
3.1.2 新造词流行语的产生途径 | 第19-21页 |
3.2 外来词 | 第21-24页 |
3.2.1 界定“外来词” | 第21页 |
3.2.2 外来词流行语的产生途径 | 第21-24页 |
3.3 意译词 | 第24-25页 |
3.3.1 界定“意译词” | 第24页 |
3.3.2 意译词流行语的产生途径 | 第24-25页 |
3.4 地域方言词 | 第25-26页 |
3.4.1 对大陆地区方言词的吸收 | 第25-26页 |
3.4.2 港台词语的风靡 | 第26页 |
3.5 专门词语 | 第26-27页 |
3.5.1 界定“专门词语” | 第26-27页 |
3.5.2 专门词语在流行语中的表现 | 第27页 |
3.6 传媒语言 | 第27-32页 |
3.6.1 传统媒介的传播 | 第28-29页 |
3.6.2 网络语言的冲击 | 第29页 |
3.6.3 文艺用语的渗透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 第32-43页 |
4.1 现代汉语语言学层面 | 第32-40页 |
4.1.1 语音手段 | 第32-33页 |
4.1.2 语法手段 | 第33-38页 |
4.1.3 语义手段 | 第38-40页 |
4.2 现代汉语修辞学层面 | 第40-43页 |
4.2.1 夸张 | 第41页 |
4.2.2 委婉 | 第41页 |
4.2.3 借代 | 第41-42页 |
4.2.4 比喻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流行语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 第43-50页 |
5.1 语言系统的内部条件 | 第43-44页 |
5.1.1 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 | 第43页 |
5.1.2 语言的类推机制 | 第43-44页 |
5.1.3 语言的经济原则 | 第44页 |
5.2 社会提供的外在条件 | 第44-50页 |
5.2.1 社会生活的变化 | 第44-45页 |
5.2.2 社会文化的交流 | 第45-46页 |
5.2.3 社会观念的改变 | 第46-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