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7-8页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9-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知识创新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3-30页 |
2.1 城市转型与产业园区发展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2.2 我国高新区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3 科技园区的普遍特征和原则 | 第16-17页 |
2.4 未来的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 | 第17-19页 |
2.5 知识创新社区理论发展研究 | 第19-23页 |
2.5.1 社区研究(Community) | 第19页 |
2.5.2 大学与社区 | 第19页 |
2.5.3 人的性格与社区的关系 | 第19-21页 |
2.5.4 知识创新社区范畴的界定 | 第21-23页 |
2.6 三区联动的理论发展研究 | 第23-25页 |
2.6.1 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2.6.2 社会学理论 | 第24-25页 |
2.7 知识创新社区的规划模式 | 第25-2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知识创新社区创智天地的实践过程 | 第30-48页 |
3.1 杨浦区“三区联动”战略简述 | 第30-31页 |
3.2 创智天地“三区联动”战略发展简述 | 第31-32页 |
3.3 创智天地的区位优势 | 第32页 |
3.4 “三区联动”的战略发展现实审视 | 第32-47页 |
3.4.1 空间形态融合 | 第32-38页 |
3.4.2 合作关系建立 | 第38-41页 |
3.4.3 知识产业聚集 | 第41-42页 |
3.4.4 联动机制构建 | 第42-45页 |
3.4.5 创新文化培育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创智天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48-65页 |
4.1 创智天地“三区联动”战略发展的优势 | 第48-55页 |
4.1.1 知识创新效应溢出 | 第48-50页 |
4.1.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 第50-51页 |
4.1.3 管理架构基本形成 | 第51-53页 |
4.1.4 开发模式优势比较 | 第53-54页 |
4.1.5 运营服务品牌共赢 | 第54-55页 |
4.1.6 国际资源信息共享 | 第55页 |
4.2 问题及策略 | 第55-60页 |
4.2.1 联动行为方式的房地产和土地开发路径依赖 | 第56页 |
4.2.2 联动支持的制度化程度低 | 第56-58页 |
4.2.3 联动发展的外部资源少 | 第58-59页 |
4.2.4 人才引进的障碍多 | 第59-60页 |
4.3 外部环境总体扫描 | 第60-62页 |
4.4 内部融合治理总体扫描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创智天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战略发展策略建议 | 第65-72页 |
5.1 形成“三区融合”的合作关系和协同机制 | 第65-67页 |
5.1.1 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 | 第65页 |
5.1.2 建立共同的愿景 | 第65-66页 |
5.1.3 形成共同参与和投入的意识 | 第66页 |
5.1.4 体现大学与城区融合的意义 | 第66-67页 |
5.2 拓展“联动发展”的行为方式 | 第67-68页 |
5.2.1 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 第67页 |
5.2.2 大学资源潜力的充分利用 | 第67-68页 |
5.3 深化“三区联动”商业模式 | 第68页 |
5.4 探索持续融合的制度建设 | 第68-70页 |
5.4.1 主体成员联动 | 第68-69页 |
5.4.2 关键人物引领 | 第69页 |
5.4.3 联动成果评估 | 第69-70页 |
5.4.4 成立融合联动的组织架构 | 第70页 |
5.5 知识创新社区发展与实践的启示 | 第70-72页 |
5.5.1 在联动行为方式上形成多元化 | 第70-71页 |
5.5.2 在联动激励机制上给予内生式增长的动力源 | 第71页 |
5.5.3 在融合模式上深化协同演进的发展机制 | 第71-72页 |
6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