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

气动发动机排气冷量利用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次第7-10页
图目录第10-11页
表目录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2-17页
        1.1.1. 能源环境问题第12-13页
        1.1.2. 气动发动机特性及能量平衡分析第13-14页
        1.1.3. 车载空调系统功能与功耗第14-16页
        1.1.4. 内燃机冷却系统功能与功耗第16-17页
    1.2.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气动发动机相关研究第17-18页
        1.2.2. 车载空调系统相关研究第18-20页
        1.2.3. 内燃机冷却系统相关研究第20-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2. 气动发动机排气参数计算与分析第23-38页
    2.1. 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学建模第23-27页
        2.1.1. 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第23-24页
        2.1.2. 工作过程数学模型第24-27页
    2.2. 模型试验验证第27-31页
        2.2.1. 试验方法及样机第27-29页
        2.2.2. 试验结果分析第29页
        2.2.3. 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29-31页
    2.3. 气动发动机排气参数变化规律分析第31-33页
        2.3.1. 不同进气压力下气动发动机排气参数变化第31-32页
        2.3.2. 不同转速下气动发动机排气参数变化第32-33页
        2.3.3. 不同进气压力和不同转速下的排气参数变化第33页
    2.4. 气动发动机排气冷量计算第33-37页
        2.4.1. 不同工况下气动发动机排气冷量第33-35页
        2.4.2. 排气冷量(?)与总输入能第35-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气动发动机排气冷量在车载空调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第38-54页
    3.1. 气动发动机选型第38-40页
        3.1.1. 气动发动机的功率第38-39页
        3.1.2. 气动发动机匹配第39-40页
    3.2. 稳态传热计算法计算汽车空调热负荷第40-42页
        3.2.1. 汽车空调热负荷来源第40-41页
        3.2.2. 热平衡方程第41-42页
    3.3. 各部分热负荷计算方法第42-45页
        3.3.1. 车身热负荷Q_s第42-43页
        3.3.2. 日照综合表面温度t_g的确定第43页
        3.3.3. 车身传热系数k_i确定第43页
        3.3.4. 玻璃热负荷计算第43-44页
        3.3.5. 新风热负荷第44页
        3.3.6. 车内人体热负荷第44-45页
        3.3.7. 用电设备热负荷W第45页
    3.4. 研究对象热负荷的计算第45-50页
        3.4.1. 研究对象与计算参数确定第45-46页
        3.4.2. 车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第46页
        3.4.3. 车内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第46-47页
        3.4.4. 车身热负荷计算第47-48页
        3.4.5. 玻璃热负荷计算第48-49页
        3.4.6. 整车热负荷计算第49-50页
    3.5. 不同工况下冷却效果分析第50-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气动发动机排气冷量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回收利用第54-66页
    4.1. 内燃机放热量计算第54-59页
        4.1.1. 柴油缸模型第54-58页
        4.1.2. 内燃机换热量第58-59页
    4.2. 气动-内燃混合动力原理第59-60页
        4.2.1. 换热器模型第59-60页
        4.2.2. 边界条件第60页
    4.3. 计算结果分析第60-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5.1. 工作总结及结论第66-67页
    5.2. 不足及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微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业主方(南京地铁)的地铁车辆监造管理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