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一体化设计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2.2 现有研究总结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技术线路 | 第18-19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公交线路设计的问题描述 | 第21-29页 |
2.1 公交线路设计的内容 | 第21-22页 |
2.1.1 公交线路设计的目的 | 第21页 |
2.1.2 公交线路设计的依据 | 第21页 |
2.1.3 公交需求预测 | 第21-22页 |
2.2 公交线路描述 | 第22-25页 |
2.2.1 线路描述 | 第22-24页 |
2.2.2 符号和术语 | 第24-25页 |
2.2.3 公交线路规划研究要素 | 第25页 |
2.3 公交线路的构成要素及功能 | 第25-27页 |
2.3.1 用户 | 第26页 |
2.3.2 公交企业 | 第26页 |
2.3.3 换乘限制 | 第26-27页 |
2.3.4 基础设施和公交车的容量限制 | 第27页 |
2.4 公交线路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4.1 公交需求 | 第27页 |
2.4.2 道路条件 | 第27页 |
2.4.3 场站条件 | 第27页 |
2.4.4 车辆条件 | 第27页 |
2.4.5 效率因素 | 第27-28页 |
2.4.6 政策因素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公交线路的生成和确定 | 第29-35页 |
3.1 k-最短路问题 | 第29-32页 |
3.1.1 k-最短路问题描述 | 第29页 |
3.1.2 路径分叉 | 第29-30页 |
3.1.3 k-最短路算法 | 第30-32页 |
3.2 集合覆盖问题 | 第32-34页 |
3.2.1 集合覆盖问题描述 | 第32页 |
3.2.2 集合覆盖问题的算法描述 | 第32-33页 |
3.2.3 集合覆盖问题示例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公交线路客流分配和发车频率计算 | 第35-42页 |
4.1 公交线路客流分配方法概述 | 第35-37页 |
4.2 公交线路路径 | 第37-38页 |
4.2.1 公交线路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7页 |
4.2.2 公交线路路径的费用 | 第37-38页 |
4.3 公交客流分配的原则 | 第38-39页 |
4.3.1 公交客流分配的前提假设 | 第38页 |
4.3.2 直达客流分配的频率共享原则 | 第38页 |
4.3.3 换乘客流分配的最短换乘路径原则 | 第38-39页 |
4.4 发车频率计算 | 第39-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多目标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一体化设计模型 | 第42-57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5.2 公交线路输入数据 | 第44-46页 |
5.2.1 基础网络 | 第44-45页 |
5.2.2 基本参数 | 第45-46页 |
5.3 模型的算例分析 | 第46-57页 |
5.3.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5.3.2 方案一的最优解 | 第47-50页 |
5.3.3 方案二的最优解 | 第50-52页 |
5.3.4 方案三的最优解 | 第52-54页 |
5.3.5 最优解的确定 | 第54-56页 |
5.3.6 最优方案对比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