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介绍 | 第17-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1.3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2.1.4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2.1 生成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2 生成性资源的涵义 | 第21页 |
2.2.3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涵义 | 第21-22页 |
2.3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 第22-25页 |
2.3.1 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 第22-23页 |
2.3.2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第23页 |
2.3.3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 第23-24页 |
2.3.4 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 第24-25页 |
第3章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25-35页 |
3.1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 第25页 |
3.2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3.2.1 课前预设准备不足,学情分析不到位 | 第25-26页 |
3.2.2 教育观念落后,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意识薄弱 | 第26-27页 |
3.2.3 知识能力欠缺,不能完全捕获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 第27-28页 |
3.2.4 教学设计缺乏弹性,不利于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 第28-29页 |
3.2.5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思想情感教育 | 第29-30页 |
3.2.6 师生缺乏交流互动,制约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 第30-31页 |
3.2.7 教学生成不恰当,开发利用不合理 | 第31页 |
3.3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限制 | 第32页 |
3.3.2 传统的教育理念禁锢了学生思维 | 第32-33页 |
3.3.3 传统评价机制的制约 | 第33-35页 |
第4章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 第35-43页 |
4.1 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35-37页 |
4.1.1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 第35-36页 |
4.1.2 增强教师知识能力水平 | 第36页 |
4.1.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36-37页 |
4.2 强化预设为生成做准备 | 第37-38页 |
4.2.1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 第37页 |
4.2.2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 第37-38页 |
4.2.3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 第38页 |
4.3 增强课堂互动促进生成性资源产生 | 第38-39页 |
4.3.1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 第38-39页 |
4.3.2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 第39页 |
4.4 注重教学反思 | 第39-40页 |
4.4.1 从失败的教学案例中吸取教训 | 第40页 |
4.4.2 从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 | 第40页 |
4.5 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 第40-43页 |
4.5.1 捕捉学生的错误 | 第41页 |
4.5.2 重视学生的质疑 | 第41-4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3-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初中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