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地震灾害和抗震的发展 | 第11-17页 |
1.2.1 梁式桥及其常见病害 | 第11-16页 |
1.2.2 桥梁抗震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 第23-40页 |
2.1 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1.1 动力计算基本运动方程 | 第23-24页 |
2.1.2 动力学中几个常见方程的阐释 | 第24-25页 |
2.2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第25-32页 |
2.2.1 静力法 | 第25-26页 |
2.2.2 反应谱法 | 第26-28页 |
2.2.3 时程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28-32页 |
2.2.4 随机振动方法 | 第32页 |
2.3 非线性的类别 | 第32-34页 |
2.4 建模概述 | 第34-38页 |
2.4.1 力学建模介绍 | 第34-35页 |
2.4.2 建模要点 | 第35-36页 |
2.4.3 仿真建模准则及其简化 | 第36-37页 |
2.4.4 非线性问题建模共识 | 第37-38页 |
2.5 塑性变形与残余变形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数值模拟和参数选取 | 第40-62页 |
3.1 建模时刚臂与耦合的选用 | 第40-41页 |
3.2 模型模拟方法研究 | 第41-51页 |
3.2.1 接触分类及接触方式 | 第41-43页 |
3.2.2 面—面接触分析的相关参数和步骤 | 第43-44页 |
3.2.3 建立模型及分析求解 | 第44-46页 |
3.2.4 规范中关于支座的规定 | 第46-48页 |
3.2.5 COMBIN40单元可行性分析 | 第48-50页 |
3.2.6 COMBIN40单元计算结构累计变形验证 | 第50-51页 |
3.3 建模支座选取 | 第51-57页 |
3.3.1 支座的类型和构造 | 第51-53页 |
3.3.2 板式橡胶支座支座的布置和计算 | 第53-56页 |
3.3.3 支座模拟 | 第56-57页 |
3.4 计算模型中阻尼的选取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残余变形计算分析 | 第62-8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2-66页 |
4.1.1 简支梁桥工程概况 | 第62-63页 |
4.1.2 连续梁桥工程概况 | 第63-66页 |
4.2 地震波 | 第66-69页 |
4.2.1 地震波的特性 | 第66-67页 |
4.2.2 时程分析时的加载 | 第67-69页 |
4.3 时程分析加载 | 第69-71页 |
4.4 简支梁桥残余变形分析 | 第71-76页 |
4.4.1 不同峰值加速度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4.4.2 墩高和支座改变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5 连续梁桥残余变形分析 | 第76-83页 |
4.5.1 不同峰值加速度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4.5.2 墩高和支座改变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4.5.3 地震波类别对残余位移的影响 | 第81-83页 |
4.6 其他方面对比 | 第83-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总结 | 第86页 |
5.2 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