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异同 | 第11-21页 |
(一) 西洋唱法 | 第11页 |
(二) 中国传统唱法 | 第11页 |
(三) 二者的异同分析 | 第11-21页 |
1、共同点 | 第12-15页 |
(1) 声音技巧 | 第12-13页 |
(2) 呼吸共鸣 | 第13-15页 |
2、不同点 | 第15-21页 |
(1) 语言 | 第15-16页 |
(2) 历史积淀 | 第16-17页 |
(3) 文化构成 | 第17-18页 |
(4) 审美核心 | 第18-21页 |
二、以德德玛的艺术风格为例谈“洋为中用” | 第21-32页 |
(一) 德德玛的艺术历程 | 第21-23页 |
1、少年时期 | 第21页 |
2、青年时期 | 第21-22页 |
3、中年时期 | 第22-23页 |
(二) 德德玛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 第23-26页 |
1、生长环境及后天影响 | 第23-24页 |
2、大众审美和社会需求 | 第24-25页 |
3、坚持努力探索是取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 | 第25-26页 |
(三) 关于德德玛“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结合与运用” | 第26-31页 |
1、良好的气息控制 | 第26-28页 |
2、情感放在第一位 | 第28-29页 |
3、优势互补 | 第29-31页 |
(四) 德德玛的艺术贡献 | 第31-32页 |
1、开创新的演唱风格 | 第31页 |
2、弘扬民族文化 | 第31-32页 |
三、从德德玛的演唱风格看中国声乐发展的多样性 | 第32-42页 |
(一) 从“洋为中用”到“中西合璧” | 第32-34页 |
1、演唱风格 | 第32-33页 |
2、贡献 | 第33-34页 |
(二) 声乐演唱艺术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共存 | 第34-37页 |
1、继承性 | 第35页 |
2、民族性 | 第35-36页 |
3、时代性 | 第36-37页 |
(三) 随着社会变迁进行自我调适的重要性 | 第37-39页 |
1、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 第37-38页 |
2、顺应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 | 第38页 |
3、成功的关键 | 第38-39页 |
(四) 当今中国声乐界的“百花齐放” | 第39-42页 |
1、多种演唱形式并存 | 第39-40页 |
2、多种表演形式并存 | 第40页 |
3、多种演唱技巧相互借鉴 | 第40-42页 |
四、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洋为中用” | 第42-48页 |
(一) 要做到优势互补而不能走极端 | 第42-45页 |
1、语言 | 第42-43页 |
2、民族性 | 第43-44页 |
3、技术与韵味 | 第44-45页 |
(二) 优势互补的同时不能失去自我 | 第45-48页 |
1、认清目的 | 第45-46页 |
2、确立自身的演唱风格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