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形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文 | 第9-11页 |
1.1 选题的价值 | 第9-10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语料来源说明 | 第10页 |
1.4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2.1 副词能否重叠 | 第11页 |
2.2 重叠与重现(叠用) | 第11-12页 |
2.3 副词重叠的宏观研究 | 第12-14页 |
2.4 副词重叠的微观研究 | 第14-15页 |
2.5 量化考察 | 第15-16页 |
2.6 副词重叠的对比研究 | 第16-18页 |
3 副词重叠形式的界定 | 第18-22页 |
3.1 重叠的含义及类型 | 第18-20页 |
3.1.1 重叠的含义 | 第18页 |
3.1.2 重叠的类型 | 第18-19页 |
3.1.3 副词重叠的含义 | 第19-20页 |
3.2 副词重叠的范围及分类 | 第20-22页 |
3.2.1 副词重叠的范围 | 第20页 |
3.2.2 副词重叠的分类 | 第20-22页 |
4 单音节副词重叠式的分类及差异 | 第22-34页 |
4.1 单音节副词重叠式的分类 | 第22-23页 |
4.1.1 自由运用式 | 第22页 |
4.1.2 基式受限式 | 第22-23页 |
4.1.3 叠式受限式 | 第23页 |
4.2 句法表现上的差异 | 第23-29页 |
4.2.1 附缀化 | 第24-25页 |
4.2.2 句中位序 | 第25-27页 |
4.2.3 音节选择 | 第27-29页 |
4.3 语义上的差异 | 第29-32页 |
4.3.1 叠式的语法意义 | 第29-30页 |
4.3.2 语义变化 | 第30-32页 |
4.4 语体上的差异 | 第32-34页 |
5 双音节副词重叠式的分类及差异 | 第34-41页 |
5.1 双音节副词重叠式的分类 | 第34-36页 |
5.1.1 AABB重叠式 | 第34页 |
5.1.2 ABAB重叠式 | 第34-36页 |
5.1.3 AAB重叠式 | 第36页 |
5.2 句法表现的差异 | 第36-38页 |
5.2.1 附缀化 | 第36-37页 |
5.2.2 句中位序 | 第37页 |
5.2.3 音节选择 | 第37-38页 |
5.3 句法功能 | 第38页 |
5.3.1 充当状语 | 第38页 |
5.4 语义表达的差异 | 第38-41页 |
5.4.1 叠式的语法意义 | 第39-40页 |
5.4.2 语义变化 | 第40-41页 |
6 单、双音节副词重叠形式的异同 | 第41-43页 |
6.1 句法平面 | 第41页 |
6.2 语义平面 | 第41页 |
6.3 语用平面 | 第41-42页 |
6.4 韵律平面 | 第42-43页 |
7 副词重叠现象的来源及动因 | 第43-47页 |
7.1 副词重叠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 第43-44页 |
7.1.1 副词重叠式的萌芽 | 第43页 |
7.1.2 副词重叠式的发展 | 第43-44页 |
7.1.3 副词重叠式的繁荣 | 第44页 |
7.2 副词重叠现象产生的动因 | 第44-47页 |
7.2.1 双音化趋势 | 第44-45页 |
7.2.2 突出焦点 | 第45页 |
7.2.3 主观标记 | 第45-46页 |
7.2.4 语体需要 | 第46-47页 |
8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