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体范畴的研究 | 第11-14页 |
1.1.1 国外关于体范畴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2 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 汉语体标记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1 汉语普通话中体标记的研究 | 第14页 |
1.2.2 汉语方言体标记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孝感方言体标记的研究 | 第16页 |
1.3 选题意义及缘由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语料来源 | 第18页 |
1.7 相关说明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孝感方言的先行体和体标记 | 第19-26页 |
2.1 孝感方言中先行体标记“着”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先行体标记“着”的句法分布 | 第20-22页 |
2.2.1 V(+O)+着 | 第20页 |
2.2.2 NP+着 | 第20-21页 |
2.2.3 V/A+了+着 | 第21页 |
2.2.4 V+补+着 | 第21-22页 |
2.3 “着”与“再说” | 第22-23页 |
2.4 “着”的语法意义 | 第23-24页 |
2.5 “着”的语气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孝感方言的进行体和体标记 | 第26-34页 |
3.1 孝感方言的体标记“在” | 第26-27页 |
3.2 “在”的句法分布 | 第27-29页 |
3.2.1 S_(施/处所)+在/正在+V+O | 第27页 |
3.2.2 S_(受)+在/正在+V | 第27-28页 |
3.2.3 S+插入语+在/正在+V(+O) | 第28页 |
3.2.4 S_(施/处所)+V+O+在(轻声) | 第28-29页 |
3.2.5 在/正在+V+O+在 | 第29页 |
3.3 孝感方言中句末助词“在” | 第29页 |
3.4 “在+V+O”和“V+O+在”的比较 | 第29-30页 |
3.5 副词“在”和“正在”对动词的要求 | 第30-31页 |
3.6 进行体标记“在”的来源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孝感方言的持续体和体标记 | 第34-42页 |
4.1 孝感方言中的“倒”及其使用情况 | 第34-35页 |
4.2 持续体标记“倒”的用法 | 第35-39页 |
4.2.1 S_(施/受)+V+倒(+O) | 第35-36页 |
4.2.2 S_(施/受)+V+倒+在 | 第36页 |
4.2.3 S_处+V+倒(+数量)+O_(施/受) | 第36-37页 |
4.2.4 S_(施/处/工)+V+倒+O_受+在 | 第37-38页 |
4.2.5 V_1+倒(+O)+V_2 | 第38页 |
4.2.6 S_施+V_1倒V_1倒+V_2 | 第38-39页 |
4.2.7 S_施+V+倒+个+N | 第39页 |
4.3 “倒”对动词的选择 | 第39-40页 |
4.4 孝感方言“倒”和“倒+在”的比较 | 第40-41页 |
4.5 持续体标记“倒”与进行体标记“在”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孝感方言的经历体和体标记 | 第42-51页 |
5.1 “了……的”的句法分布 | 第43-45页 |
5.1.1 V+了+的 | 第43页 |
5.1.2 V+了+O+的 | 第43页 |
5.1.3 V+了+C+的 | 第43-44页 |
5.1.4 V+了+C+O+的 | 第44页 |
5.1.5 V+过+了(+O)+的 | 第44-45页 |
5.1.6 A+了+的 | 第45页 |
5.2 孝感方言经历体“了……的”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 | 第45-46页 |
5.3 孝感方言经历体“了……的”的语法意义 | 第46页 |
5.4 孝感方言经历体标记“了……的”与普通话“了”“的”的关系 | 第46-48页 |
5.5 孝感方言经历体标记“了……的”与完成体标记“了”的区别 | 第48-5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