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12-14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2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2.1 研究与发展(R&D)内涵、作用及地位 | 第17-18页 |
2.2.2 研究与发展(R&D)人才定义与分类 | 第18-19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3.2 人才激励理论 | 第19-20页 |
2.3.3 人才集聚效应 | 第20-22页 |
3 重庆市R&D人才队伍现状与特征 | 第22-47页 |
3.1 重庆市R&D人才队伍现状 | 第22-42页 |
3.1.1 R&D人才总量、全时当量及构成情况 | 第22-27页 |
3.1.2 高技术产业R&D人才现状 | 第27-32页 |
3.1.3 R&D人才科技创新产出 | 第32-38页 |
3.1.4 创新潜力人才现状 | 第38-42页 |
3.2 重庆市R&D人才队伍特征 | 第42-47页 |
3.2.1 重庆市R&D人才全时当量保持稳定增长 | 第42页 |
3.2.2 R&D人才主要集中于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 | 第42-43页 |
3.2.3 高技术产业R&D人才全时当量保持稳定增长 | 第43页 |
3.2.4 人均R&D经费投入强度较高 | 第43-44页 |
3.2.5 R&D成果整体增长势头良好 | 第44-46页 |
3.2.6 创新潜力人才增速较快 | 第46-47页 |
4 重庆市R&D人才队伍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47-56页 |
4.1 R&D人才全时当量不足 | 第47-48页 |
4.2 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才数量增长缓慢 | 第48页 |
4.3 R&D人才结构失衡 | 第48-50页 |
4.4 R&D人才全时当量与经济规模不相匹配 | 第50-51页 |
4.5 无法实现高水平R&D人才的有效汇聚 | 第51-52页 |
4.6 R&D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偏低 | 第52-53页 |
4.7 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难以引领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 | 第53-54页 |
4.8 创新潜力人才数量不足 | 第54-56页 |
5 国内主要城市R&D人才政策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5.1 重庆市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对比 | 第56-57页 |
5.2 重庆市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人才培养政策对比 | 第57页 |
5.3 重庆市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的人才激励政策对比 | 第57-60页 |
6 重庆市R&D人才队伍的发展对策 | 第60-66页 |
6.1 总体思路 | 第60-61页 |
6.1.1 核心 | 第60页 |
6.1.2 目标 | 第60-61页 |
6.2 具体发展对策 | 第61-66页 |
6.2.1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 第61页 |
6.2.2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 第61-62页 |
6.2.3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 第62-63页 |
6.2.4 创新人才流动方式 | 第63页 |
6.2.5 优化R&D人才结构比例 | 第63-64页 |
6.2.6 建立重庆市创新慈善基金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A.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人才引进政策 | 第72-75页 |
B.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人才培养政策 | 第75-76页 |
C.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人才激励政策 | 第76-78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
E.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课题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