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综合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审美态度的范畴 | 第13-26页 |
一、“审美态度”的缘起 | 第13-19页 |
(一)审美态度的理论创建 | 第13-15页 |
(二)审美态度的主要观点 | 第15-19页 |
二、审美态度的基本性能 | 第19-25页 |
(一)审美态度的性质 | 第19-20页 |
(二)审美态度的结构 | 第20-22页 |
(三)审美态度的特征 | 第22-25页 |
注释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音乐接受主体审美态度的培养前提 | 第26-31页 |
一、音乐欣赏中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 | 第26-28页 |
(一)心理定势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 第26-27页 |
(二)心理定势下音乐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 | 第27-28页 |
二、音乐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 | 第28-29页 |
三、音乐接受主体的审美想象 | 第29-30页 |
注释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培养大学生回归高雅音乐的审美态度 | 第31-37页 |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态度水平 | 第31-33页 |
(一)在思维方式和意识上加以重视 | 第31-32页 |
(二)通过聆听作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第32-33页 |
二、发展多项思维 提高审美修养 | 第33-34页 |
三、益智向善 陶冶心灵 | 第34-35页 |
四、审美态度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35-36页 |
五、以达观的审美态度对待丰富的人生 | 第36页 |
注释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