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科学视角下团队效能提升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31页 |
2.1 势科学理论综述 | 第17-20页 |
2.1.1 势科学理论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势科学的管理学应用 | 第18-20页 |
2.2 团队效能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2.2.1 团队的特质 | 第20-21页 |
2.2.2 团队效能的内涵 | 第21-23页 |
2.2.3 团队效能模型 | 第23-31页 |
第三章 势科学视角下团队效能提升模型理论分析 | 第31-47页 |
3.1 团队效能提升的研究基础 | 第31-32页 |
3.1.1 团队效能评价要素分析 | 第31页 |
3.1.2 团队互动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3.2 基于势科学的团队效能提升因素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基于三维信息显势的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基于三维信息潜势的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基于对称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3.3 团队效能提升模型维度划分 | 第36-47页 |
3.3.1 对称化管理的维度归结 | 第37-42页 |
3.3.2 团队互动过程的维度划分 | 第42-44页 |
3.3.3 团队效能评价的维度划分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势科学视角下团队效能提升模型设计 | 第47-61页 |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7-51页 |
4.1.1 团队效能提升模型构建 | 第47页 |
4.1.2 相关研究假设 | 第47-51页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51-54页 |
4.2.1 对称化管理量表 | 第51-53页 |
4.2.2 团队互动过程量表 | 第53-54页 |
4.2.3 团队效能量表 | 第54页 |
4.3 问卷初测 | 第54-61页 |
4.3.1 预测试检验概述 | 第54-55页 |
4.3.2 预测试数据收集 | 第55页 |
4.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55-61页 |
第五章 势科学视角下团队效能提升模型实证研究 | 第61-81页 |
5.1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61-67页 |
5.1.1 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61-62页 |
5.1.2 团队层面数据整合 | 第62-64页 |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64-65页 |
5.1.4 相关分析 | 第65-67页 |
5.2 回归分析 | 第67-73页 |
5.2.1 共线性检验 | 第67-68页 |
5.2.2 对称化管理与团队效能的回归分析 | 第68-69页 |
5.2.3 对称化管理与团队凝聚力的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5.2.4 对称化管理与团队冲突的回归分析 | 第71页 |
5.2.5 团队凝聚力与团队效能的回归分析 | 第71-72页 |
5.2.6 团队冲突与团队效能的回归分析 | 第72-73页 |
5.3 中介作用检验 | 第73-77页 |
5.3.1 情感一致性中介作用检验 | 第73-74页 |
5.3.2 目标一致性中介作用检验 | 第74-75页 |
5.3.3 行为一致性中介作用检验 | 第75页 |
5.3.4 任务冲突中介作用检验 | 第75-76页 |
5.3.5 关系冲突中介作用检验 | 第76-77页 |
5.4 团队效能提升模型修正 | 第77-81页 |
第六章 势科学视角下团队效能提升途径 | 第81-87页 |
6.1 基于对称化管理的团队效能提升途径 | 第81-85页 |
6.1.1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协调 | 第81-82页 |
6.1.2 坚持权力实施和艺术管理相融合 | 第82-83页 |
6.1.3 坚持知识培养和环境塑造相统一 | 第83-85页 |
6.2 基于团队建设的团队效能提升途经 | 第85-87页 |
6.2.1 加强团队联系,提高团队凝聚力 | 第85-86页 |
6.2.2 塑造团队差别,管控团队冲突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一 | 第97-103页 |
附录二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