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功能饮料论文

多菌种共生发酵红茶功能饮品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红茶及其应用研究第11-13页
        1.1.1 红茶的功能成分及其应用第11-12页
        1.1.2 红茶的应用研究第12-13页
    1.2 红茶菌及其研究应用第13-15页
        1.2.1 红茶菌的菌体组成第13页
        1.2.2 红茶菌的主要功能成分第13-14页
        1.2.3 红茶菌培养第14-15页
        1.2.4 功能红茶菌饮料的研究第15页
    1.3 红曲霉的研究及应用第15-19页
        1.3.1 红曲霉概况第16页
        1.3.2 红曲霉发酵的功能成分第16-17页
        1.3.3 红曲发酵的非安全性成分-桔霉素第17-18页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5 红曲霉的应用第19页
    1.4 鹿角灵芝的研究及应用第19-22页
        1.4.1 灵芝功能成分第20-21页
        1.4.2 灵芝发酵培养第21-22页
        1.4.3 国内外灵芝研究现状第22页
    1.5 混合培养与共生发酵第22-23页
        1.5.1 混合培养的类型第22-23页
        1.5.2 混合培养的方式第23页
        1.5.3 混合培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3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6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红茶菌的生长研究及菌种分离第28-39页
    引言第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2 主要试剂第29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2.1.4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3-38页
        2.2.1 红茶菌的生长与发酵过程分析第33-35页
        2.2.2 红茶菌单菌株的分离第35-36页
        2.2.3 红茶菌分离菌株与复合菌株的发酵的比较研究第36-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红曲霉的培养及功能成分的检测第39-49页
    引言第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3.1.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1.2 主要试剂第40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同2.1.3)第40-4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3-48页
        3.2.1 红曲霉的生长曲线第43-45页
        3.2.2 红曲色素的检测第45页
        3.2.3 Lovastatin的检测第45-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鹿角灵芝发酵培养第49-63页
    引言第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4.1.1 材料第49-50页
        4.1.2 实验方法第50-52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2-62页
        4.2.1 鹿角灵芝发酵液胞外多糖(EPS)的提取第52-56页
        4.2.2 红茶茶叶的添加对鹿角灵芝产胞外多糖的影响第56-57页
        4.2.3 培养基成分自身多糖含量对灵芝胞外多糖检测的影响第57-58页
        4.2.4 鹿角灵芝生长曲线第58-60页
        4.2.5 鹿角灵芝培养基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0-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多菌种复合发酵的研究第63-73页
    引言第6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5.1.1 材料第63-64页
        5.1.2 实验方法第64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64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4-71页
        5.2.1 红茶菌与其他菌种的共生培养研究第64-65页
        5.2.2 其他菌种的加入对红曲霉发酵的影响第65-67页
        5.2.3 其他菌种的加入对灵芝发酵的影响第67-71页
    5.3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离子交换介质的制备及应用
下一篇:鱼露中生物胺抑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