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背景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干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1.1 积极心理学 | 第12页 |
1.1.2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1.3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 初中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2.1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界定 | 第17-18页 |
1.2.2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3 影响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2.4 自我意识的测量工具 | 第19-22页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2.1.1 初中生生活和发展的需要 | 第22页 |
2.1.2 落实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的需要 | 第22-24页 |
2.1.3 提高心理健康实效性的需要 | 第24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3 研究总体假设 | 第24页 |
2.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3章 质性研究 | 第26-3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3.3.1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3.3.2 被试选取 | 第26页 |
3.3.3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3.4 研究程序 | 第26-27页 |
3.4.1 访谈前的准备 | 第26-27页 |
3.4.2 访谈程序 | 第27页 |
3.4.3 数据收集 | 第27页 |
3.4.4 编码与分析 | 第27页 |
3.4.5 研究结果的检验 | 第27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7-31页 |
3.6 结果讨论 | 第31-34页 |
第4章 干预研究 | 第34-4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4.3.1 研究设计 | 第34页 |
4.3.2 被试选取 | 第34页 |
4.3.3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4.4 研究程序 | 第35-41页 |
4.4.1 干预方案设计 | 第35页 |
4.4.2 前测 | 第35-36页 |
4.4.3 干预实施过程 | 第36-41页 |
4.4.4 后测 | 第41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4.5.1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差异比较 | 第41-42页 |
4.5.2 不同年级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4.5.3 不同性别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 第43页 |
4.6 结果讨论 | 第43-44页 |
4.7 研究反思 | 第44-48页 |
4.7.1 研究的创新 | 第44-45页 |
4.7.2 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4.7.3 努力的方向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