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页 |
1.7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7.1 农民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 | 第18页 |
1.7.2 教育救助 | 第18-20页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20-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教育公平理论 | 第20页 |
2.1.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1页 |
2.2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21-24页 |
2.2.1 福利三角理论 | 第21-22页 |
2.2.2 福利三角理论视角下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体系的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3 广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救助体系的现状梳理 | 第24-43页 |
3.1 政府主体福利支持分析:教育救助政策 | 第25-35页 |
3.1.1 现行救助政策: 扶助与规范力度有限 | 第25-31页 |
3.1.2 学位规划:公办学位供给失衡 | 第31-32页 |
3.1.3 入学准入制度:教育准入公平性缺失 | 第32-33页 |
3.1.4 升学制度:审核条件更为严格 | 第33-34页 |
3.1.5 经费保障:经费缺口尚存 | 第34-35页 |
3.2 市场主体福利支持分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服务 | 第35-39页 |
3.2.1 受资助情况:服务型资助较少 | 第35-36页 |
3.2.2 学校收费情况:总体偏高 | 第36-37页 |
3.2.3 办学条件:部分民校教学硬件质量较差 | 第37-38页 |
3.2.4 师资力量:未达到公办学校水平 | 第38-39页 |
3.3 家庭主体福利支持分析:家庭的物质保障和教育指导 | 第39-43页 |
3.3.1 教育支付能力:难以承担教辅消费支出 | 第39-40页 |
3.3.2 家庭教育环境:硬件和软件条件有限 | 第40-41页 |
3.3.3 亲子沟通情况:沟通较少且方式欠妥 | 第41-42页 |
3.3.4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部分家庭偏高 | 第42-43页 |
4 广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救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43-47页 |
4.1 政府:职能缺位 | 第43-44页 |
4.1.1 户籍制度的制约 | 第43页 |
4.1.2 财政分担结构不合理 | 第43-44页 |
4.1.3 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失衡 | 第44页 |
4.2 市场:自身能力建设欠佳 | 第44-46页 |
4.2.1 筹资渠道匮乏 | 第44-45页 |
4.2.2 民校具有一定的趋利性 | 第45页 |
4.2.3 其他市场主体的救助参与不足 | 第45-46页 |
4.3 家庭:教育氛围构建乏力 | 第46-47页 |
4.3.1 家长文化素养较低 | 第46页 |
4.3.2 农民工职业与居所缺乏稳定性 | 第46-47页 |
4.3.3 家长对子女的高教育期望水平与低教育支持能力的矛盾 | 第47页 |
5 广州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救助体系的优化策略 | 第47-53页 |
5.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 第47-49页 |
5.1.1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 第47-48页 |
5.1.2 建立合理的教育财政分担与拨款机制 | 第48页 |
5.1.3 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 第48-49页 |
5.2 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的福利供给 | 第49-51页 |
5.2.1 建立规范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 第49页 |
5.2.2 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合理营利与教育理念的统一 | 第49-50页 |
5.2.3 推动企业参与教育救助 | 第50-51页 |
5.3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 第51-53页 |
5.3.1 构建学习型家庭,实现家长与子女的共同成长 | 第51页 |
5.3.2 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子女成长 | 第51-52页 |
5.3.3 摒弃功利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 第52-53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