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简述 | 第8页 |
1.1.1 选题含义 | 第8页 |
1.1.2 选题原因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目前讨论状况 | 第9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2 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归类 | 第11-30页 |
2.1 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归类 | 第11-12页 |
2.1.1 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确定选择原则 | 第11页 |
2.1.2 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选择范围 | 第11-12页 |
2.2 教材注释本身就列出两种以上注释类 | 第12-14页 |
2.3 教材当注而未注类 | 第14-16页 |
2.4 教材注错而他人批评正确类 | 第16-22页 |
2.5 教材注释正确而他人批评错误类 | 第22-24页 |
2.6 教材注释与他人批评可以两存类 | 第24-26页 |
2.7 教材教参注释欠当类 | 第26-30页 |
3 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探由 | 第30-40页 |
3.1 初中文言文教材注释歧义产生的原因 | 第30-36页 |
3.1.1 目前文言文教材编写与歧义注释的产生 | 第30-33页 |
3.1.2 文言文教材使用过程与注释歧义的产生 | 第33-34页 |
3.1.3 教材评价反馈与注释歧义的产生 | 第34-36页 |
3.2 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产生的后果 | 第36-40页 |
3.2.1 相关理论 | 第36页 |
3.2.2 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产生的后果及危害 | 第36-40页 |
4 可能消解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的方法 | 第40-48页 |
4.1 消解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40页 |
4.2 可能消解初中文言文注释歧义的具体方法 | 第40-48页 |
4.2.1 教材编写方面 | 第40-45页 |
4.2.2 文言文教材使用方面 | 第45-46页 |
4.2.3 加强对教材反馈及评价力度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