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论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0-1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1页 |
第一章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溯源 | 第11-17页 |
一、学校简介及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一)学校简介 | 第11-12页 |
(二)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二、杜郎口教学模式界定 | 第13-15页 |
(一)自主学习的三特点 | 第14页 |
(二)自主学习的三模块 | 第14-15页 |
(三)课堂展示的六环节 | 第15页 |
(四)“10+35”的时间安排 | 第15页 |
三、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产物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17-22页 |
一、“三三六”历史自主学习模式 | 第17-19页 |
(一)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 | 第17页 |
(二)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 | 第17-19页 |
(三)历史课堂操作六环节 | 第19页 |
二、独特的历史课堂环境与评价机制 | 第19-22页 |
(一)历史课堂环境 | 第19-21页 |
(二)评价机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实践论析 | 第22-40页 |
一、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 第22-25页 |
(一)“班组”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现实性 | 第22-23页 |
(二)“10+35”与中学生成长的适应性 | 第23-24页 |
(三)“三三六”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统一性 | 第24-25页 |
二、杜郎口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第25-31页 |
(一)学生心之所向 | 第25-27页 |
(二)教师素质可行 | 第27-30页 |
(三)学校生存可取 | 第30-31页 |
三、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实践问题及策略 | 第31-40页 |
(一)杜郎口历史教学模式实践问题 | 第31-36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36-38页 |
(三)解决策略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