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2页 |
第一章 生平与著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生平经历 | 第12-19页 |
第二节 著述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思想艺术与诗学渊源 | 第23-50页 |
第一节 思想内容 | 第23-29页 |
第二节 艺术手法 | 第29-39页 |
第三节 诗学渊源 | 第39-50页 |
第三章 黎诗中的民族性 | 第50-99页 |
第一节 黎诗与壮族水文化 | 第50-63页 |
第二节 黎诗与壮人的歌咏习性 | 第63-69页 |
第三节 竹枝词的民族特色 | 第69-93页 |
第四节 咏物小诗的民歌特征 | 第93-99页 |
第四章 黎申产与中越文学交流 | 第99-153页 |
第一节 《妆台百咏》在越南的传播 | 第99-130页 |
第二节 与越南文人使臣的诗文交往 | 第130-143页 |
第三节 黎申产的“他者眼光”与越南文人的“异域之眼” | 第143-153页 |
结语 | 第153-154页 |
附录: 黎申产年谱 | 第15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6页 |
读研期间论文成果发表情况 | 第186-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