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初、高中衔接教育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2 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2.1 从初、高中物理教课程标准来看衔接 | 第13-14页 |
2.1.1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 | 第13页 |
2.1.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第13-14页 |
2.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2.0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 | 第15-16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 第16-18页 |
3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 第18-27页 |
3.1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状况调查 | 第18-24页 |
3.2 讨论和总结 | 第24-25页 |
3.3 对高中物理教师访谈总结 | 第25-27页 |
4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 | 第27-35页 |
4.1 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现状 | 第27-28页 |
4.1.1 初中物理课程的实施 | 第27页 |
4.1.2 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 | 第27-28页 |
4.2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的内容分析 | 第28-30页 |
4.2.1 初中和高中衔接教育所包含的科学内容 | 第28-30页 |
4.2.2 初高中内容中科学探究的衔接 | 第30页 |
4.3 从初中到高中教学内容的显著变化 | 第30-32页 |
4.3.1 由简单、常识性内容变为较复杂、严谨科学内容 | 第30-31页 |
4.3.2 由定性研究为主变化为定量研究为主 | 第31页 |
4.3.3 知识呈现由形象思维为主变化为抽象思维为主 | 第31页 |
4.3.4 由简单逻辑关系变为较复杂逻辑关系 | 第31页 |
4.3.5 由较低的数学要求变为较高的数学要求 | 第31-32页 |
4.3.6 初中知识由较小的课堂密度变为较大的课堂密度 | 第32页 |
4.4 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 | 第32-33页 |
4.5 初、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分析 | 第33-34页 |
4.5.1 初、高中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分析 | 第33页 |
4.5.2 初、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分析 | 第33页 |
4.5.3 初、高中学生探究能力分析 | 第33页 |
4.5.4 中、高考能力要求分析 | 第33-34页 |
4.6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5 关于初、高中学生过度学习的思考和建议 | 第35-40页 |
5.1 从物理学科本身性质出发改善衔接难 | 第35-36页 |
5.1.1 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 第35页 |
5.1.2 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5.2 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解决学生对教学进度的不适应 | 第36-37页 |
5.3 提升学生的数理能力改善学生利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 第37页 |
5.4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关注 | 第37-39页 |
5.4.1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 第37-38页 |
5.4.2 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 第38-39页 |
5.5 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9页 |
5.6 对初高中教师的建议 | 第39-40页 |
6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育的实践 | 第40-51页 |
6.1 初、高中物理教育衔接的措施举例 | 第40-48页 |
6.1.1 准确把握教学衔接点 | 第40-42页 |
6.1.2 在教学过程中,从三个角度将物理趣味化、生动化 | 第42-48页 |
6.2 教学反馈总结 | 第48-51页 |
6.2.1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 第48-50页 |
6.2.2 总结分析 | 第50-51页 |
7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3 初、高中物理常见研究方法的总结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