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制造领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制造业 | 第17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7-18页 |
2.1.3 职业发展 | 第18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第18-19页 |
2.2.2 职业选择理论 | 第19页 |
2.2.3 社会资源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卷调查 | 第21-40页 |
3.1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 第21-22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3.1.2 调查实施 | 第21-22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38页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2-25页 |
3.2.2 调查对象的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2.3 调查对象职业发展认知的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3.2.4 调查对象职业发展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36-38页 |
3.3 调查结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制造领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40-50页 |
4.1 制造领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4.1.1 非理性的择业习惯影响职业发展 | 第40-41页 |
4.1.2 综合技能水平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 第41-42页 |
4.1.3 优秀青年员工缺乏上升空间 | 第42-43页 |
4.1.4 技术人员晋升发展机会较少 | 第43页 |
4.2 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 第43-50页 |
4.2.1 高回报、低付出的职业心态 | 第43-44页 |
4.2.2 对自我和社会认知不足 | 第44-45页 |
4.2.3 新行业发展要求下人力资本弱势的制约 | 第45页 |
4.2.4 可依靠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 | 第45-46页 |
4.2.5 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 第46-47页 |
4.2.6 企业培训对员工职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 | 第47-48页 |
4.2.7 “渠化管理”的用人机制的阻碍 | 第48页 |
4.2.8 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抑制了员工工作热情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促进制造领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对策 | 第50-58页 |
5.1 加强职业认知引导 | 第50-52页 |
5.1.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 第50-51页 |
5.1.2 培养理性的职业态度 | 第51页 |
5.1.3 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 第51-52页 |
5.2 注重人力资本的自我提升 | 第52-53页 |
5.2.1 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 第52页 |
5.2.2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 第52-53页 |
5.3 完善与员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企业培训制度 | 第53页 |
5.4 创新多项政策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 | 第53-54页 |
5.4.1 创新多元化的激励政策 | 第54页 |
5.4.2 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薪酬体系 | 第54页 |
5.5 建立以公平竞争为基础的用人机制 | 第54-56页 |
5.5.1 建立多重职业发展通道 | 第55-56页 |
5.5.2 建立有效的职位信息交流平台 | 第56页 |
5.6 落实监管职责,提高劳动权益保障水平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