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叙事: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1.民族志叙事的知识基础 | 第11-16页 |
1.1“文学人类学”的不同所指 | 第11-12页 |
1.2“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12-16页 |
2.民族志叙事的缘起 | 第16-18页 |
2.1 人类学和文学的结缘 | 第16-18页 |
2.2 作为类型的“民族志叙事” | 第18页 |
3.方法与意义 | 第18-21页 |
3.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18-20页 |
3.2“民族志叙事”的意义与价值 | 第20-21页 |
二、民族志叙事 | 第21-37页 |
1.民族志、地方志与人类学诗学 | 第21-25页 |
1.1 共同体的文本建构:民族志与地方志 | 第21-23页 |
1.2 人类学的诸种“诗学” | 第23-25页 |
2.“叙事”作为一种类型 | 第25-28页 |
2.1 文类的划分 | 第25-26页 |
2.2 转为广义的“叙事” | 第26-28页 |
3.人类叙事与民族志叙事 | 第28-33页 |
3.1 叙事与人类活动 | 第28-30页 |
3.2 叙事民族志与民族志叙事 | 第30-32页 |
3.3 民族志叙事的所指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7页 |
三、民族志叙事的特性 | 第37-55页 |
1.从语言进入田野 | 第37-40页 |
1.1 作为媒介的语言 | 第37-39页 |
1.2 语言与文化:民族志叙事的载体 | 第39-40页 |
2.为“地方”造像 | 第40-43页 |
2.1“原始”景象 | 第40-42页 |
2.2 互为“他者” | 第42-43页 |
3.真:民族志叙事的基本风格 | 第43-47页 |
3.1 真实:科学与人文的分野 | 第44-45页 |
3.2 作者-读者-文化:“对话”的真实 | 第45-47页 |
4.情感与自我:民族志叙事的转折 | 第47-50页 |
4.1 情感表述的合法性 | 第48页 |
4.2 自我:作为民族志叙事的对象 | 第48-50页 |
5.对话·无政府·可能:民族志叙事的当代特征 | 第50-54页 |
5.1 对话:文本的“无政府”状态 | 第51-52页 |
5.2 可能世界:民族志叙事的指向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四、从叙事到阐释:意义的流转 | 第55-63页 |
1.叙事即阐释 | 第55-58页 |
1.1“叙事”转向与阐释人类学 | 第55-57页 |
1.2 释义:人的自由创造 | 第57-58页 |
2.民族志叙事及其范式意义 | 第58-63页 |
2.1 学科互涉状态的民族志叙事 | 第58-60页 |
2.2 民族志叙事的范式意义 | 第60-63页 |
五、结语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