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特征 | 第17-25页 |
1.1 “互联网+”行动 | 第17-19页 |
1.1.1 “互联网+”的内涵 | 第17-18页 |
1.1.2 “互联网+”的提出 | 第18页 |
1.1.3 “互联网+”行动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 第19-22页 |
1.2.1 打造教育新生态 | 第19-20页 |
1.2.2 促进教育信息化 | 第20-21页 |
1.2.3 增进教育公平 | 第21-22页 |
1.3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 第22-25页 |
1.3.1 教育的开放性 | 第22-23页 |
1.3.2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性 | 第23页 |
1.3.3 思维方式培养的导向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5-33页 |
2.1 “互联网+教育”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机遇 | 第25-26页 |
2.1.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协作 | 第25页 |
2.1.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线上线下的融合 | 第25-26页 |
2.1.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主体的动态链接 | 第26页 |
2.2 “互联网+教育”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挑战 | 第26-29页 |
2.2.1 对教学理念的挑战 | 第27页 |
2.2.2 对教学模式的挑战 | 第27-28页 |
2.2.3 对学习方式的挑战 | 第28页 |
2.2.4 对课堂管理的挑战 | 第28-29页 |
2.3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2.3.1 初中生网络信息辨别与选择能力较低 | 第29页 |
2.3.2 网络碎片化知识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干扰 | 第29-30页 |
2.3.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互联网+”应对不足 | 第30页 |
2.3.4 初中思想品德课网络教学平台不健全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视野下的推进 | 第33-41页 |
3.1 “互联网+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 第33-35页 |
3.1.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坚守 | 第33页 |
3.1.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凸显 | 第33-34页 |
3.1.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强化 | 第34-35页 |
3.2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作为 | 第35-37页 |
3.2.1 转变教育理念,主动拓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空间 | 第35-36页 |
3.2.2 引导学生提升信息甄别与综合运用能力 | 第36页 |
3.2.3 注重初中思想品德课差异性教学 | 第36-37页 |
3.3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范式 | 第37-41页 |
3.3.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 第37-38页 |
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 | 第38-39页 |
3.3.3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互联网+教育”视野下的教学范例 | 第41-49页 |
4.1 初中思想品德课微课教学案例 | 第41-43页 |
4.2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能教学体系下的合作学习案例 | 第43-46页 |
4.3 初中思想品德课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方式 | 第46-49页 |
4.3.1 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超级讲师 | 第46-47页 |
4.3.2 日常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业盒子 | 第47-48页 |
4.3.3 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智学网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