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班化教育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行动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25页 |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8-10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1.3.1 小班化教育 | 第11-12页 |
| 1.3.2 班主任制 | 第12页 |
| 1.3.3 学生成长导师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1.4.1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3-14页 |
| 1.4.2 认知差异理论 | 第14-15页 |
| 1.4.3 情商理论 | 第15-16页 |
| 1.4.4 缄默知识理论 | 第16-17页 |
| 1.5 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 1.6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 1.7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 1.7.1 对小班化教育的班级管理研究 | 第19-20页 |
| 1.7.2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研究 | 第20-23页 |
| 1.7.3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经验 | 第23-25页 |
| 2 计划: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第25-30页 |
| 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5页 |
| 2.2 组建研究团队 | 第25-26页 |
| 2.3 行动研究的实施程序 | 第26-28页 |
| 2.4 构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 第28页 |
| 2.5 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0页 |
| 3 行动:实施研究方案 | 第30-33页 |
| 3.1 教师的培训 | 第30页 |
| 3.2 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 第30-31页 |
| 3.3 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要求 | 第31-32页 |
| 3.4 年级组工作要求 | 第32页 |
| 3.5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 第32-33页 |
| 4 考察:数据采集及实施效果 | 第33-41页 |
| 4.1 采集研究数据 | 第33-34页 |
| 4.2 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 第34-41页 |
| 4.2.1 学校层面 | 第34-35页 |
| 4.2.2 教师层面 | 第35-37页 |
| 4.2.3 学生层面 | 第37-40页 |
| 4.2.4 研究者本身 | 第40-41页 |
| 5 反思:问题及原因 | 第41-44页 |
| 5.1 导师的工作效果难以进行量化考核 | 第41页 |
| 5.2 教师常规工作量大,难以投入更多时间 | 第41-42页 |
| 5.3 导师对导师制本身的认识问题 | 第42页 |
| 5.4 部分学生对导师的认可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 5.5 分班会导致导师频繁更换 | 第43-44页 |
| 6 循环提升:反思后的再行动 | 第44-48页 |
| 6.1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 第44-45页 |
| 6.2 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导师专业水平 | 第45页 |
| 6.3 加强统筹,沟通协调班主任与导师的工作 | 第45-46页 |
| 6.4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导师制的认同 | 第46页 |
| 6.5 引领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附录一 | 第49-55页 |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 附录三 | 第56-57页 |
| 附录四 | 第57-58页 |
| 附录五 | 第58-60页 |
| 附录六 | 第60-63页 |
| 附录七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