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思想品德课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长春市朝阳区3所小学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9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三)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1.课程第10-11页
  2.课程实施第11页
  3.《品德与社会》课程第11-12页
 (四)国外相关研究第12-14页
  1.国外对道德教育课的定义第12-13页
  2.课程目标第13页
  3.课程内容第13-14页
 (五)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课程性质第14-15页
  2.课程目标第15-16页
  3.课程内容第16-17页
 (六)研究方法第17-19页
  1.文献法第17页
  2.问卷法第17页
  3.观察法第17页
  4.访谈法第17-19页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第19-27页
 (一)调查基本情况第19-20页
  1.研究对象第19页
  2.研究内容第19页
  3.问卷情况统计第19-20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0-27页
  1.教师队伍及师资配备第20-22页
  2.教学内容第22-23页
  3.教学方法第23-25页
  4.学校、家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视程度第25-27页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第27-34页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任课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第27-29页
  1.教学经验相对较少,缺少对教材的理解和内化第27-28页
  2.压力大、任务重,教师投入不足第28页
  3.少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第28页
  4.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28-29页
 (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不到位第29-30页
  1.照搬《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形同虚设第29页
  2.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第29-30页
 (三)教学方法使用不得当,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第30-32页
  1.课堂提问泛而不精,成为摆设第30-31页
  2.多媒体份额重,影响教学效果第31页
  3.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第31-32页
  4.探究与发现简单而不重实效第32页
 (四)部分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缺乏实效性第32-33页
 (五)学校、家庭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第33-34页
三、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第34-42页
 (一)加强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第34-36页
  1.加强师德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第34页
  2.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第34-35页
  3.加强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第35页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第35-36页
 (二)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实效性第36-38页
  1.灵活运用教材第36-37页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第37页
  3.倡导课程内容生活化第37-38页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第38-40页
  1.情景模拟第38-39页
  2.社会实践活动第39页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第39-40页
 (四)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保障课程的实施第40-42页
  1.学校采取相关措施保障课程实施第40页
  2.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A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学生问卷第46-49页
附录B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教师问卷第49-52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区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
下一篇:长春市高中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