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 研究综述和现状分析 | 第9-16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二) 海南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二、 选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6-17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二) 课题意义 | 第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语料来源 | 第18页 |
五、 关于高中文言文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六、 解读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 | 第19-23页 |
第一章 “舞台”表演下的文言文世界 | 第23-37页 |
一、 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初窥古文之“门径” | 第23-26页 |
(一)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 第24-25页 |
(二) 通过诵读,丰富想象力,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 第25-26页 |
二、 设计话剧表演,让学生身临古文之“境” | 第26-30页 |
三、 以“找茬”的游戏方法,带动学习的兴趣 | 第30-32页 |
四、 寻找故事小短文,促进学习的兴趣 | 第32-35页 |
五、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从传授中国古代文化角度进入古代汉语学习的语境 | 第37-45页 |
一、 古代中国人的道德宝剑之双刃——“忠义两全” | 第37-39页 |
(一) “忠义”的内涵 | 第37-38页 |
(二) “忠义”的内容 | 第38-39页 |
二、 “茶余酒后”学文言文 | 第39-43页 |
三、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从成语学古文——“故事里的古代中国” | 第45-49页 |
第四章 识音知义,辨正通假 | 第49-61页 |
一、 通假字的定义 | 第50-51页 |
二、 通假字的语音判断依据 | 第51-52页 |
三、 通假字的释例 | 第52-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附例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