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全方位监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附图清单 | 第14-19页 |
| 附表清单 | 第19-20页 |
| 1 引言 | 第20-38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24页 |
| ·路基沉降概述 | 第24-26页 |
| ·路基沉降机理 | 第24-25页 |
| ·沉降的分类 | 第25-26页 |
| ·路基沉降测量概述 | 第26-35页 |
| ·监测桩法 | 第26-27页 |
| ·沉降板法 | 第27-28页 |
| ·沉降水杯法 | 第28页 |
| ·分层沉降仪法 | 第28-30页 |
| ·单/多点沉降计法 | 第30页 |
| ·剖面沉降仪法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 ·研究目标 | 第35页 |
|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 ·论文结构 | 第35-38页 |
| 2 基于星点法的路基表面沉降测量方法研究 | 第38-82页 |
| ·基于星点法的路基表面沉降测量原理 | 第38-39页 |
| ·提高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三种方法 | 第39-43页 |
| ·影响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 ·星点图像的成像比例自动标定 | 第40-41页 |
| ·星点图像的背景自动去除 | 第41-42页 |
| ·星点图像的目标自动定位 | 第42-43页 |
| ·表面沉降多点测量 | 第43-49页 |
| ·基于多探测器的多点同时测量 | 第43-44页 |
| ·基于扫描的多点测量 | 第44-45页 |
| ·基于组网的多点测量 | 第45-49页 |
| ·测量系统设计 | 第49-68页 |
| ·光路设计 | 第49-58页 |
| ·电路设计 | 第58-61页 |
| ·软件设计 | 第61-67页 |
| ·机构设计 | 第67-68页 |
| ·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 第68-81页 |
| ·实验室模拟实验及结果 | 第68-71页 |
| ·沉降仿真实验与结果 | 第71-72页 |
| ·摄远物镜结构对星点成像的影响 | 第72-79页 |
| ·仪器误差的理论分析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3 路基分层沉降测量方法研究 | 第82-114页 |
| ·路基分层沉降测量原理 | 第82-85页 |
| ·三种测量方案 | 第82-84页 |
| ·沉降与横向位移测量原理 | 第84-85页 |
|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 第85页 |
| ·测点定位方法 | 第85-98页 |
| ·基于霍尔效应的测点定位原理 | 第85-87页 |
| ·优化磁场提高测点定位精度 | 第87-94页 |
| ·差动方法提高测点定位精度 | 第94-98页 |
| ·小结 | 第98页 |
| ·倾角测量方法 | 第98-101页 |
| ·基于倾角传感器的倾角测量 | 第98-100页 |
| ·基于激光的倾角测量 | 第100-101页 |
| ·步长测量方法 | 第101-103页 |
| ·激光测距步长测量 | 第101-102页 |
| ·滚轮法步长测量 | 第102页 |
| ·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位移测量的步长测量 | 第102-103页 |
| ·测量系统设计 | 第103-108页 |
| ·硬件设计 | 第103-106页 |
| ·机构设计 | 第106-107页 |
| ·基于激光的分层垂直沉降与横向位移测量光路设计 | 第107-108页 |
| ·实验验证 | 第108-111页 |
| ·磁环定位实验 | 第108页 |
| ·激光同时测量位移与角度实验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 4 路基剖面沉降测量方法研究 | 第114-130页 |
| ·路基剖面沉降测量原理 | 第114-117页 |
| ·测量方案 | 第114页 |
| ·测量原理 | 第114-115页 |
| ·测量系统构成 | 第115-116页 |
|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倾角与步长 | 第116页 |
| ·倾角测量原理 | 第116-117页 |
| ·测点定位原理 | 第117页 |
| ·测量系统设计 | 第117-125页 |
| ·硬件设计 | 第117-119页 |
| ·底层程序设计 | 第119-122页 |
| ·自动化测量流程 | 第122-123页 |
| ·机构设计 | 第123-124页 |
| ·实验验证 | 第124-125页 |
| ·剖面沉降测量误差分析 | 第125-129页 |
| ·单项仪器分析 | 第125-126页 |
| ·误差分析 | 第126-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5 路基沉降全方位实时监测方案与系统 | 第130-142页 |
| ·路基沉降全方位实时监测总体方案 | 第130-131页 |
| ·远程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 | 第131-139页 |
| ·无线传输方法 | 第132-138页 |
| ·远程监测流程与数据传输链路 | 第138-139页 |
|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139-1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 6 路基沉降全方位实时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 | 第142-152页 |
| ·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站场路基沉降监测现场实验研究 | 第142-145页 |
| ·济南西客站站场地质状况 | 第142页 |
| ·测量技术指标 | 第142-143页 |
| ·现场测点具体布置方式 | 第143-144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44-145页 |
| ·大秦重载铁路茶坞路段路基状态监测现场实验研究 | 第145-148页 |
| ·大秦重载铁路状况 | 第145-146页 |
| ·测量技术指标 | 第146页 |
| ·现场测点具体布置方式 | 第146-148页 |
| ·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148页 |
| ·路基表面沉降组网监测现场实验研究 | 第148-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 ·总结 | 第152-153页 |
| ·展望 | 第153-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 附录 | 第162-168页 |
| 附录一:圆柱形永磁体磁感应强度分量计算过程 | 第162-168页 |
| 1. B_x计算过程 | 第162-164页 |
| 2. B_y计算过程 | 第164-165页 |
| 3. B_z计算过程 | 第165-168页 |
| 作者简历 | 第168-172页 |
| 教育经历 | 第168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8页 |
| 发明专利情况 | 第168-17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