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常用符号表 | 第13-15页 |
| 1 引言 | 第15-3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7页 |
| ·气体燃料发动机缸内燃烧循环变动的研究 | 第16-22页 |
| ·气体燃料预混燃烧火焰不稳定性的研究 | 第22-30页 |
| ·预混湍流燃烧的涡团与火焰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0-37页 |
| ·论文选题目的 | 第3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 2 气体燃料湍流预混火焰T-M-S方程及其数值算法研究 | 第39-61页 |
| ·湍流预混火焰T-M-S方程的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 ·湍流预混火焰T-M-S方程的数值算法研究 | 第42-50页 |
| ·均匀湍流场的数字滤波器形成方法研究 | 第42-45页 |
| ·T-M-S方程的ETDRK4求解算法研究 | 第45-49页 |
| ·T-M-S方程解的傅里叶模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 ·基于T-M-S方程解的火焰不稳定性的研究 | 第50-59页 |
| ·D-L不稳定性作用下火焰面皱褶的分析 | 第51-56页 |
| ·D-L不稳定性作用下湍流火焰速率增量的分析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3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点火与湍流燃烧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61-81页 |
| ·湍流大涡模拟控制方程及亚网格模型的研究 | 第61-63页 |
| ·AKTIM-Euler火花点火模型的研究 | 第63-67页 |
| ·火花塞电极放电子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 ·初始火核形成子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 ·PaSR-LES湍流燃烧模型的研究 | 第67-78页 |
| ·包含火焰不稳定性效应的PaSR-LES燃烧模型的建立 | 第67-70页 |
| ·低热值气体及掺氢燃料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子模型的建立 | 第70-73页 |
| ·基于亚网格分形维数的湍流微混合时间尺度的研究 | 第73-74页 |
| ·基于自相似动力学分析的湍流火焰速率的研究 | 第74-78页 |
| ·燃烧反应进程变量与火焰面亚网格褶皱度因子的研究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4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数值模拟仿真平台的研究 | 第81-119页 |
| ·发动机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的动网格研究 | 第81-95页 |
| ·动网格划分方法与拓扑结构分析 | 第82-90页 |
| ·多面体顶点运动与分裂重构的动网格耦合算法研究 | 第90-95页 |
| ·低热值气体发动机湍流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程序开发 | 第95-105页 |
| ·AKTIM-Euler点火模型子程序开发 | 第95-98页 |
| ·PaSR-LES湍流燃烧模型子程序开发 | 第98-100页 |
| ·低热值气体发动机湍流燃烧过程的主程序开发 | 第100-105页 |
| ·计算网格的独立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的试验验证 | 第110-117页 |
| ·湍流燃烧模型的定容弹试验验证 | 第110-114页 |
| ·低热值气体及其掺氢燃料发动机缸内燃烧压力验证 | 第114-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5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湍流燃烧过程及火焰的稳定性研究 | 第119-169页 |
| ·低热值气体燃料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的研究 | 第119-123页 |
| ·缸内平均指示压力循环变动的特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 ·低热值气体掺氢量对燃烧循环变动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 ·进气与压缩过程缸内湍流拟序结构与涡团运动的研究 | 第123-132页 |
| ·涡团判别方法的研究 | 第124-128页 |
| ·缸内湍流拟序结构与涡团运动的分析 | 第128-132页 |
| ·涡团对缸内火焰着火及火焰传播过程的研究 | 第132-146页 |
| ·涡团对初始火核形成的作用 | 第132-141页 |
| ·涡团对火焰形态与发展的作用 | 第141-146页 |
| ·火焰面结构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6-155页 |
| ·低热值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146-151页 |
| ·发动机转速的影响 | 第151-153页 |
| ·点火位置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 ·火焰D-L不稳定性对缸内火焰形态与发展的作用研究 | 第155-166页 |
| ·D-L不稳定性作用下火焰面结构的演化规律 | 第155-158页 |
| ·D-L不稳定性作用下斜压扭矩对火焰形态的作用 | 第158-162页 |
| ·D-L不稳定性作用下火焰面应变率的发展过程 | 第162-1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6-169页 |
| 6 全文总结 | 第169-17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69-170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 ·展望 | 第171-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3-18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