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与《活着》两部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 作家个人背景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 主题陈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死亡意识表达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 批判现实主义介绍 | 第14页 |
二、 福楼拜的传统现实主义 | 第14-15页 |
三、 余华的诚实现实主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福楼拜和余华死亡叙述的成因 | 第17-22页 |
一、 福楼拜死亡叙述的成因 | 第17-19页 |
(一) 岁月的积累 | 第17页 |
(二) 身体状况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三) 浪漫主义作品的影响 | 第18页 |
(四) 人生价值观 | 第18-19页 |
二、 余华死亡叙述的成因 | 第19-22页 |
(一) 童年的经历 | 第19-20页 |
(二) 西方作家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 内心表达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西方文学作品死亡审美观 | 第22-30页 |
一、 中西方文学中死亡观探究 | 第22-24页 |
二、 作品中对死亡的真实描写 | 第24-27页 |
(一) 福楼拜的客观描写法 | 第24-25页 |
(二) 余华非世俗的描写法 | 第25-27页 |
三、 两部作品的死亡之思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死亡意识主题的宣泄与书写 | 第30-40页 |
一、 作品中人物的死亡原因 | 第30-36页 |
(一) 爱玛的欲望杀手及包法利郁郁而终 | 第30-32页 |
(二) 福贵家族自然死亡及人为死亡 | 第32-34页 |
(三) 小人物的悲剧 | 第34-36页 |
二、 作品中人物死亡的过程 | 第36-38页 |
(一) 从精神死亡到肉体死亡 | 第36-37页 |
(二) 从死亡中活下来 | 第37-38页 |
三、 作品中人物死亡后所造成的影响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