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 研究内容概述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第1章 背景分析 | 第19-23页 |
·国际背景 | 第19-20页 |
·社会背景 | 第19页 |
·教育背景 | 第19-20页 |
·学科背景 | 第20页 |
·国内背景 | 第20-23页 |
·我国的社会背景 | 第20-21页 |
·我国的教育改革 | 第21页 |
·我国的学科背景 | 第21-23页 |
第2章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前学科阶段(1901年之前) | 第23页 |
·史前比较教育研究阶段(19世纪40年代之前) | 第23页 |
·清末学习日本和西方教育阶段(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 | 第23页 |
·学科初创阶段(1901年—1949年) | 第23-24页 |
·学科收缩弱化(四个外国教育研究室的工作)阶段(1949年—1978年) | 第24页 |
·学科重建和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 第24-28页 |
·学科重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 第24-25页 |
·学科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 第25-26页 |
·学科拓展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 第26-28页 |
第3章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现状 | 第28-58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 | 第28-30页 |
·认识与借鉴 | 第29页 |
·交流与理解 | 第29-30页 |
·建构与创新 | 第30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主体 | 第30-37页 |
·比较教育学研究主体的界定 | 第30-31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 第31-32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组织 | 第32-37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37-47页 |
·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7-39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现状 | 第39-47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式 | 第47-58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 | 第47-49页 |
·中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 第49-58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3页 |
·当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特点 | 第58-60页 |
·具备独立学科应有的基础结构 | 第58页 |
·以“借鉴”为主,多种研究目的共存 | 第58-59页 |
·以当代发达国家教育为主体,研究对象多样化扩展 | 第59页 |
·研究方法多样化,初步建构起学科研究范式 | 第59-60页 |
·当代我国比较教育学存在问题 | 第60-61页 |
·国际学术交流中借推失衡 | 第60页 |
·研究主体身份不稳定 | 第60页 |
·研究对象边界模糊 | 第60-61页 |
·研究方法的范式站位不高 | 第61页 |
·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展望 | 第61-63页 |
·本土比较教育学理论的积极拓展与创新 | 第61页 |
·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的加速丰化与推广 | 第61页 |
·比较教育学学科边界日趋清晰与稳定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