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主要内容及要求 | 第11-13页 |
第2章 设计内容分析 | 第13-23页 |
·多工位自动线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 第13-15页 |
·控制要求的分析 | 第13-14页 |
·选择毛坯 | 第14页 |
·选择定位基准和确定工件装夹方式 | 第14页 |
·拟订工艺路线 | 第14-15页 |
·控制系统的分析 | 第15-21页 |
·车床 CA6140 | 第15-16页 |
·刨床 B690 | 第16-18页 |
·钻床 Z3040 | 第18-21页 |
·多工位自动线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21-22页 |
·工作方式的设计要求 | 第21页 |
·全线控制的设计要求 | 第21-22页 |
·各单机控制的设计要求 | 第22页 |
·信号显示及故障报警的设计要求 | 第22页 |
·保护电路的设计要求 | 第22页 |
·自动线局部照明的设计要求 | 第22页 |
·各电机控制方案的确定 | 第22-23页 |
第3章 硬件设计 | 第23-31页 |
·电动机电器控制线路设计 | 第23-24页 |
·PLC 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23页 |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选择(PLC) | 第23页 |
·可编程序控制器物理结构的选择 | 第23-24页 |
·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功能的选择 | 第24页 |
·开关量输入输出点的统计 | 第24页 |
·专用功能模块选择 | 第24-31页 |
·PLC 地址分配 | 第25-28页 |
·PLC 硬件接线图 | 第28-31页 |
第4章 软件设计 | 第31-48页 |
·软件的总体结构图 | 第31-32页 |
·公用程序的设计 | 第32-35页 |
·全线全自动程序的设计 | 第35-37页 |
·全线连续循环功能 | 第35页 |
·紧急后退功能 | 第35页 |
·预停功能 | 第35页 |
·超节拍保护功能 | 第35-36页 |
·连续循环/手动工作方式的切换功能 | 第36-37页 |
·全线自动回原点程序的设计 | 第37-39页 |
·各单机手动程序的设计 | 第39-48页 |
·输送带机构、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手动程序的设计 | 第40-41页 |
·车工手动程序的设计 | 第41-44页 |
·刨手动程序的设计 | 第44页 |
·钻手动程序的设计 | 第44-48页 |
第5章 调试与运行注意事项 | 第48-54页 |
·调试运行的任务 | 第48页 |
·调试运行的实施 | 第48-53页 |
·仿真软件 | 第48-50页 |
·程序的仿真运行 | 第50-53页 |
·注意事项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附录 1 公用程序指令语句表 | 第59-60页 |
附录 2 全自动梯形图指令语句表 | 第60-61页 |
附录 3 多工位自动线全机自动回原点程序指令语句表 | 第61-62页 |
附录 4 输送带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的手动程序梯形图指令语句表 | 第62页 |
附录 5 车工手动程序指令语句表 | 第62-63页 |
附录 6 刨手动程序指令语句表 | 第63页 |
附录 7 钻床 Z3040 程序控制指令语句表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