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 | 第15-16页 |
·以地区为样本进行的研究 | 第15页 |
·从义务教育的属性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5-16页 |
·政府对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 第16页 |
·观点评述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满意度边界厘定 | 第17页 |
·纯公共产品 | 第17页 |
·准公共产品 | 第17-18页 |
·义务教育公共产品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新公共行政理论 | 第19-20页 |
·西方治理理论 | 第20页 |
·国内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的经验 | 第20-25页 |
·主要做法 | 第20-22页 |
·深圳市政府 | 第20-21页 |
·重庆市政府 | 第21-22页 |
·基本经验 | 第22-24页 |
·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保持适量的民工子弟学校 | 第24页 |
·政府要从财政上给予民办学校扶持 | 第24页 |
·政府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 第24-25页 |
·经验启示 | 第2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本文创新及不足 | 第26-27页 |
·本文创新 | 第26页 |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成都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满意度调查方案设计 | 第27-35页 |
·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学校布局 | 第27页 |
·师资问题 | 第27-28页 |
·经费投入 | 第28页 |
·办学条件 | 第28页 |
·调查宗旨 | 第28-30页 |
·发掘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分析问题的原因 | 第29页 |
·寻求解决的措施 | 第29-30页 |
·调查对象 | 第30-31页 |
·成都市政府 | 第30页 |
·成都市公办中小学 | 第30页 |
·成都市民办民工子弟校 | 第30-31页 |
·成都市农民工家庭与其所在社区 | 第31页 |
·调查方式 | 第31-32页 |
·文献资料 | 第31页 |
·问卷调查 | 第31-32页 |
·走访调查 | 第32页 |
·调查假设 | 第32-33页 |
·假设一:供给总量不足 | 第32页 |
·假设二:供给质量欠佳 | 第32-33页 |
·假设三:供给平衡性差 | 第33页 |
·假设四:供给结构失衡 | 第33页 |
·问卷设计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数据汇总 | 第35-36页 |
·走访调查 | 第35页 |
·问卷调查 | 第35-36页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6-38页 |
·信度分析 Reliability Analysis | 第36-37页 |
·效度分析 Validity Analysis | 第37-38页 |
·标准 | 第37-38页 |
·因子结构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42页 |
·问卷数据 | 第38-41页 |
·总量满意度分析与处理 | 第38页 |
·供给质量满意度分析与处理 | 第38-39页 |
·平衡满意度分析与处理 | 第39-40页 |
·供给结构满意度分析与处理 | 第40页 |
·供给综合满意度分析与处理 | 第40-41页 |
·走访数据 | 第41-42页 |
·走访调查资料一 | 第41页 |
·走访调查资料二 | 第41页 |
·走访调查资料三 | 第41-42页 |
·走访调查资料四 | 第42页 |
·走访调查资料五 | 第4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学校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 第43页 |
·教育成本高、负担重 | 第43-44页 |
·教育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 第44页 |
·供给机制致使结构失衡 | 第44页 |
·民工子弟学校存在问题多 | 第44-45页 |
·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 | 第45页 |
·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政策上和制度上的原因 | 第45-46页 |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社会认同度不同 | 第46页 |
·农民工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 | 第46页 |
·缺乏维权的救济方式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改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47-54页 |
·解决学校数量、质量问题的对策 | 第47-49页 |
·提高办学水平 | 第47-48页 |
·强化师资力量 | 第48页 |
·规范管理 | 第48-49页 |
·深挖公办学校接收能力 | 第49页 |
·解决教育成本问题的对策 | 第49-50页 |
·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 第49-50页 |
·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设立专项基金 | 第50页 |
·解决供给机制问题的对策 | 第50-51页 |
·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成都市义务教育布局 | 第50-51页 |
·优化农民工子女入学办理程序 | 第51页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第51-54页 |
·营造良好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氛围 | 第52页 |
·招聘农民家庭出身的教师 | 第52页 |
·打破“三好学生”单一的评选方法 | 第52-53页 |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件一 | 第59-62页 |
附件二 | 第62-63页 |
附件三:问卷实例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