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8-22页 |
1.1 儿童攻击与人格倾向 | 第9-10页 |
1.2 欺负者的人格倾向 | 第10-14页 |
1.3 受欺负者的人格倾向 | 第14-16页 |
1.4 欺负发生的情境特征 | 第16-17页 |
1.5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人格的形成及其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 第17-18页 |
1.6 问题的提出 | 第18-21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8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2 方法 | 第22-27页 |
2.1 研究工具 | 第22-24页 |
2.2 受测者(被试) | 第24-25页 |
2.3 施测 | 第25-26页 |
2.4 数据管理与处理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43页 |
3.1 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未卷入儿童在艾森克问卷各维度与常模的比较 | 第27-31页 |
3.2 艾森克个性问卷各维度得分的类型差异及性别与年龄差异 | 第31-39页 |
3.3 自尊问卷得分的类型差异及性别与年龄差异 | 第39-40页 |
3.4 欺负、受欺负可能性与各人格变量得分的相关分析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59页 |
4.1 关于欺负的研究方法 | 第43-48页 |
4.2 关于研究结果 | 第48-54页 |
4.3. 研究的展望 | 第54-58页 |
4.4. 对教育决策的建议 | 第58-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68页 |
附录3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