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生叙述语篇中的“回指”习得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一 引言 | 第8-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第10-13页 |
|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 ·回指的分类 | 第12页 |
| ·需要界定的概念 | 第12-13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本体研究 | 第13-16页 |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 第16-21页 |
| ·现代汉语中回指词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21-24页 |
| ·名词回指规律 | 第21-22页 |
| ·代词回指规律 | 第22-23页 |
| ·零形回指规律 | 第23-24页 |
| ·回指出现的位置 | 第24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语料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对《新概念作文精选》中语料的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三、语料的统计过程与分析 | 第26-40页 |
| ·语料处理 | 第26-28页 |
| ·语料提取 | 第26-27页 |
| ·语料提纯 | 第27-28页 |
| ·第三人称叙述体语料分析 | 第28-34页 |
| ·三种回指形式延续性平均值 | 第28-32页 |
| ·三种回指的使用比率 | 第32-34页 |
| ·第一人称叙述体语料分析 | 第34-40页 |
| ·两种回指形式延续性平均值 | 第34-38页 |
| ·两种回指的使用比率 | 第38-40页 |
| 四、回指的偏误分析 | 第40-46页 |
| ·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而减少的偏误 | 第41-43页 |
| ·Ⅲ代词回指误用为名词回指 | 第41页 |
| ·Ⅴ零式回指误用为名词回指 | 第41-42页 |
| ·Ⅵ零式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 | 第42-43页 |
| ·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而减少的偏误特点 | 第43页 |
| ·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而增多的偏误 | 第43-46页 |
| ·Ⅰ名词回指误用为代词回指 | 第43-44页 |
| ·Ⅱ名词回指误用为零式回指 | 第44-45页 |
| ·Ⅳ代词回指误用为零式回指 | 第45-46页 |
| ·随着汉语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偏误特点 | 第46页 |
| 五、结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 第46-50页 |
| ·欧美背景的留学生习得三种回指的过程及特点 | 第46-48页 |
| ·不同叙述角度使用零形回指的差异 | 第48页 |
| ·欧美背景的留学生习得三种回指的偏误类型及其规律 | 第48-49页 |
| ·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对汉语篇章教学的启示 | 第49-50页 |
| ·母语迁移的影响及对策 | 第49页 |
| ·教材编写的影响及对策 | 第49-50页 |
| ·学习策略的影响及对策 | 第50页 |
| 六、余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