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集散区域的标识导向系统--以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区域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提出本课题的必然性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理论背景 | 第14页 |
·研究的角度 | 第14-15页 |
·角度一:从公共交通集散区域出发 | 第14-15页 |
·角度二:从标识导向系统本身出发 | 第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论文组织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背景资料 | 第19-29页 |
·公共交通集散区及城市节点理论 | 第19-20页 |
·公共交通集散区域与综合性城市节点 | 第19-20页 |
·交通集散区域的道路节点 | 第20页 |
·上海公共交通及上海火车新客站发展史 | 第20-22页 |
·上海公共交通发展史 | 第20-21页 |
·上海火车新客站发展史 | 第21-22页 |
·日本交通和集散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标识导向系统 | 第23-25页 |
·标识导向系统概念 | 第23-24页 |
·标识导向系统的主要形式 | 第24-25页 |
·标识导向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25页 |
·行为学和心理学 | 第25-27页 |
·环境行为学 | 第25-26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26-27页 |
·系统的环境美学 | 第27-29页 |
·环境艺术 | 第27-28页 |
·系统的环境美学 | 第28-29页 |
第3章 以上海火车新客站为例的具体对比分析 | 第29-37页 |
·上海火车新客站区域基本概况 | 第29-31页 |
·综合换乘 | 第31-37页 |
·公共换乘 | 第31-35页 |
·公私换乘 | 第35-37页 |
第4章 标识导向系统效能分析 | 第37-64页 |
·上海火车站标识导向系统的现状调研 | 第37-38页 |
·标识导向系统现状 | 第38-48页 |
·标识分布概况 | 第38-46页 |
·标识的种类概况 | 第46-48页 |
·标识导向系统有效性分析方法 | 第48-57页 |
·标识的导向效能模型 | 第49页 |
·影响导向效能的要素 | 第49-54页 |
·行人的导向行为心理学调查分析 | 第54-55页 |
·导向行为分析实例 | 第55-57页 |
·从方法到量化模型 | 第57页 |
·上海火车新客站的导向效能分析 | 第57-63页 |
·火车站 | 第58-59页 |
·地铁 | 第59页 |
·公共设施 | 第59-61页 |
·出租车 | 第61-62页 |
·公共信息栏 | 第62-63页 |
·满意度调查结果 | 第63-64页 |
第5章 标识的特性分析 | 第64-84页 |
·功能系统 | 第64-70页 |
·合适的放置方式 | 第64-66页 |
·合适的尺寸 | 第66-67页 |
·多信息并存 | 第67页 |
·信息的连续性 | 第67-68页 |
·集中的信息(公共信息栏) | 第68-70页 |
·辅助与提升 | 第70-79页 |
·字体和符号规范化 | 第70-71页 |
·色彩辅助 | 第71-74页 |
·公共交通路线数字化 | 第74页 |
·辅助导向 | 第74-75页 |
·与高科技结合 | 第75-76页 |
·处理与商业的关系 | 第76-78页 |
·与空间及其他环境结合 | 第78-79页 |
·设计风格 | 第79-84页 |
·风格系统化 | 第79-80页 |
·与环境协调 | 第80-81页 |
·形象化小品等艺术形式 | 第81-82页 |
·体现人文特征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图表目录 | 第89-92页 |
附录一:上海火车新客站标识导向系统调查数据 | 第92-123页 |
附录二:上海火车新客站标识导向系统调查数据分析 | 第123-133页 |
附录三:问卷调查样本 | 第133-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