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导论 | 第14-41页 |
第一章 形名组合研究思路 | 第14-22页 |
·语言哲学观 | 第14-16页 |
·语言符号观 | 第14-15页 |
·语言世界观 | 第15-16页 |
·语言媒介观 | 第16页 |
·语言学的整体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语法研究的目的以及形名组合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 第17-20页 |
·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 | 第17页 |
·形名组合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17-19页 |
·形名组合的具体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结构编排与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形名组合研究综述 | 第22-41页 |
·国内对汉语形名组合的研究 | 第22-30页 |
·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研究 | 第22-24页 |
·形名组合间“的”字隐现规律及其语法功能研究 | 第24-27页 |
·名词中心语前多个形容词/修饰语的顺序研究 | 第27页 |
·形名组合的可转换性及其内部语义关系 | 第27-28页 |
·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选择及其句法功能研究 | 第28页 |
·计算机语言学对形名组合的组合模型研究 | 第28-29页 |
·与形名组合有关的歧义研究 | 第29-30页 |
·整体名形组合或名形组合的句法功能研究 | 第30页 |
·国外对形名组合的研究 | 第30-39页 |
·有关形名组合的形容词语法功能的传统观点 | 第31页 |
·基于形名对比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研究 | 第31-32页 |
·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及其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 第32-34页 |
·形名组合中多个形容词的顺序研究 | 第34-35页 |
·计算语言学对形名组合模型的研究 | 第35-37页 |
·形名组合是复合词还是短语的争论 | 第37-38页 |
·有关形名组合的消歧研究 | 第38页 |
·对形名组合的认知解释研究 | 第38-39页 |
·形名组合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上编 形名组合静态研究 | 第41-161页 |
第三章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41-68页 |
·国内外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类型研究概述 | 第41-44页 |
·国内学者对汉语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的研究 | 第41-42页 |
·国外对英语形名组合语义关系的研究 | 第42-44页 |
·关于形名组合的国内传统语法观面临的难题 | 第44-48页 |
·“双向语法”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 第48-52页 |
·以往语法研究中的“双向”思想 | 第48-50页 |
·“双向语法”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 第50-52页 |
·“语义语法”理论及其本体论意义 | 第52-54页 |
·汉语形名组合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54-68页 |
·形名组合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 第54-55页 |
·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55-68页 |
第四章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组合模型 | 第68-88页 |
·词类研究的总体背景和语义语法的词性观 | 第68-72页 |
·汉语词类划分的五大问题 | 第68-69页 |
·语义语法理论的词性观 | 第69-72页 |
·简述前人对形容词及其次范畴的研究 | 第72-74页 |
·设立形容词词类的依据 | 第72页 |
·鉴别形容词的标准 | 第72-73页 |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 第73页 |
·形容词的分类 | 第73-74页 |
·简述前人对名词及其次范畴的研究 | 第74-77页 |
·设立名词词类的依据 | 第74-75页 |
·鉴定名词的标准 | 第75页 |
·名词的句法功能 | 第75页 |
·名词的次范畴分类 | 第75-77页 |
·基于形名组合的形容词和名词的宏观语义分类 | 第77-85页 |
·形名能否组合的宏观理解模式:事物、属性域、属性值 | 第77-79页 |
·基于形容词和名词双向选择的形容词和名词宏观语义分类 | 第79-85页 |
·静态形名组合的语义组合模型 | 第85-88页 |
·计算语言学界对形名组合模型的设想 | 第85-86页 |
·基于语义语法理论的静态形名组合模型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主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88-117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容貌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88-93页 |
·根据形名双向选择提取容貌形容词和容貌名词 | 第88-91页 |
·容貌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91-92页 |
·容貌形容词与主体名词的组合倾向性 | 第92页 |
·容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92-93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身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93-98页 |
·提取主体类身体形容词的方法 | 第93-94页 |
·作为身体形容词的体态、体质、体感的语义关系的一致性 | 第94-95页 |
·体态、体质、体感三类身体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差异 | 第95-98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态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98-102页 |
·态度类形容词的提取 | 第98-99页 |
·态度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第99-101页 |
·态度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 | 第101-102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性格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02-106页 |
·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内涵及其语法学意义上的性格类形容词 | 第102-104页 |
·性格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第104-106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智力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06-110页 |
·智力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第106-108页 |
·智力类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108-110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情感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10-117页 |
·情感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及情感的概念界定 | 第110-111页 |
·情感形容词与不同语义特征的名词组合所形成的语义关系 | 第111-113页 |
·可与情感形容词组合的七种名词间的同现机制 | 第113-117页 |
第六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事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17-145页 |
·事体类形容词的提取方法与整理方案 | 第117-122页 |
·事体形容词的搜集方法 | 第117-121页 |
·事体类形容词的整理方案 | 第121-122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模态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22-125页 |
·模态的界定以及模态类事体形容词 | 第122页 |
·模态类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类别 | 第122-123页 |
·模态类形名组合的谓词隐含结构 | 第123-124页 |
·模态类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 | 第124页 |
·“可能、频繁”的特殊组合 | 第124-125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难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25-127页 |
·表达难度的事体形容词主要成员 | 第125页 |
·难度类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类别 | 第125-126页 |
·“容易”和“很难”与名词组合的谓词隐含结构 | 第126页 |
·“艰辛、艰难、艰苦”与事体名词、逻辑名词的同现 | 第126-127页 |
·“困难、艰难、艰辛、艰苦”与述人名词的同现 | 第127页 |
·难度事体形容词的个别倾向性 | 第127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急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27-129页 |
·“急度”的界定、急度形容词的主体性和事体性 | 第127-128页 |
·与急度事体形容词组合的名词语义类别 | 第128-129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速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29-132页 |
·“速度”的内涵与速度形容词 | 第129页 |
·速度形容词所搭配的名词类型 | 第129-130页 |
·速度形容词与名词组合时的主要结构和句法位置 | 第130-132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时长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32-133页 |
·提取时长形容词标准及其分类 | 第132页 |
·与时长形容词同现名词的主要类别 | 第132-133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强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33-135页 |
·强度的内涵、强度形容词及其公约名词的语义特征 | 第133页 |
·强度形容词与其他单纯事体名词同现的倾向性 | 第133-134页 |
·强极形容词与弱极形容词的差异 | 第134页 |
·个别强极形容词的个性差别 | 第134-135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范围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35-138页 |
·范围内涵及其范围形容词 | 第135页 |
·范围形容词的共性及其与单纯名词的组合能力 | 第135-137页 |
·广值形容词与句法事体名词的组合情况 | 第137-138页 |
·广值形容词与事体施事或者受事的句法关系 | 第138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深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38-141页 |
·深度内涵及其深度形容词 | 第138页 |
·深度形容词所能同现的名词语义类别 | 第138-140页 |
·深度形容词的句法分布倾向 | 第140-141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细度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41-145页 |
·对细度内涵的界定以及主要细度形容词 | 第141页 |
·与细度形容词同现的名词语义类型 | 第141-143页 |
·同现名词所体现的细度形容词的个性倾向性 | 第143页 |
·细度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物体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45-153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颜色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45-149页 |
·颜色的内涵与指称颜色的词语 | 第145-146页 |
·与颜色性质形容词同现的物体名词分类 | 第146-147页 |
·颜色形容词与名词组合的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及其搭配倾向 | 第147页 |
·颜色性质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147-149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味道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49-153页 |
·味道类物体形容词的内涵及其主要成员 | 第149-150页 |
·与味道类形容词同现的饮食名词的语义分类和语义特征 | 第150页 |
·味道形容词与饮食名词的搭配倾向 | 第150-151页 |
·味道形容词的四种语义漂移 | 第151-152页 |
·味道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 第152-153页 |
第八章 基于双向选择的评价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53-161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价值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53-157页 |
·前人对价值评价形容词“好”及其评价行为的研究 | 第153-154页 |
·价值评价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154-155页 |
·价值评价形容词的典型成员、分类及内部差异 | 第155-156页 |
·价值词的描述意义与评价对象(名词)的关系 | 第156-157页 |
·基于双向选择的【怪异类】形名组合研究 | 第157-161页 |
·怪异类评价形容词主要成员以及怪异评价行为的三个基点 | 第157页 |
·从怪异类形容词看四种统计方式对语法研究的意义 | 第157-159页 |
·基于形名双向选择的怪异类形容词分类和名词语义特征 | 第159-161页 |
下编 形名组合动态研究 | 第161-210页 |
第九章 N1+A+的+N2格式研究 | 第161-172页 |
·引言 | 第161页 |
·A的语义指向 | 第161-163页 |
·语义前指 | 第161-162页 |
·语义后指 | 第162页 |
·语义歧指 | 第162-163页 |
·鉴定A语义指向规律的形式标准以及来自语料事实的证明 | 第163-164页 |
·如何验证A的语义指向 | 第163页 |
·原始语料的事实证明 | 第163-164页 |
·制约A语义前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第164-169页 |
·属性载体型 | 第164-165页 |
·构体整体型 | 第165-166页 |
·同位比喻型 | 第166-168页 |
·逻辑表述型 | 第168-169页 |
·制约A语义后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第169-170页 |
·领事限定型 | 第169-170页 |
·处所限定型 | 第170页 |
·时间限定型 | 第170页 |
·制约A语义歧指的语义关系机制和语义特征 | 第170-171页 |
·对“N1+A+D+N2”双显双限语义结构的认知解释 | 第171-172页 |
·A语义前指时的双向凸显结构 | 第171页 |
·A语义后指时的双层限定结构 | 第171-172页 |
第十章 “N1有N2很A”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 | 第172-180页 |
·语义一致性原则 | 第172-173页 |
·毗邻原则 | 第173页 |
·推理原则 | 第173-174页 |
·A句式与B句式的比较分析 | 第174-176页 |
·歧义的C句分析 | 第176-177页 |
·歧义新品种——同源歧义 | 第177-178页 |
·假性歧义 | 第178-179页 |
·制约认知规律的三个要素 | 第179-180页 |
第十一章 状位名形组合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受限机制 | 第180-197页 |
·提出问题 | 第180页 |
·N2+A结构做状语时的韵律结构和语义条件 | 第180-182页 |
·N2+A独立做状语时N2的语义特征 | 第182-188页 |
·N2能否与A组合做状语的三条判定机制 | 第188-194页 |
·N2是否与A组合做状语的验证方法 | 第194-195页 |
·小结 | 第195-197页 |
第十二章 状位形名组合的语义分类及其句法语义研究 | 第197-207页 |
·状位形名组合中形容词和名词的韵律特征 | 第197-199页 |
·形成状位AN组合的A和N | 第199-200页 |
·基于A与N双向选择的AN组合语义分类 | 第200-203页 |
·状位AN组合中A组合能力的规律性 | 第203页 |
·状位AN组合的句法特征 | 第203-204页 |
·状位AN组合的其他句法功能 | 第204-205页 |
·状位AN组合的句法性质 | 第205-207页 |
第十三章 结语 | 第207-21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7-208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8-209页 |
·本文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209-210页 |
注释 | 第210-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3页 |
附录 | 第233-234页 |
后记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