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偏差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一、课堂教学行为偏差概述 | 第13-18页 |
| (一) 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定义及判定 | 第13-15页 |
| 1. 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定义 | 第13页 |
| 2. 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判定 | 第13-15页 |
| (二) 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特点 | 第15-16页 |
| 1. 非预期性 | 第15页 |
| 2. 传染性 | 第15页 |
| 3. 间接性和潜在性 | 第15-16页 |
| 4. 特殊性 | 第16页 |
| (三) 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影响 | 第16-18页 |
| 1. 影响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 第16页 |
| 2. 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 第16-17页 |
| 3. 引起师生关系的阻隔 | 第17-18页 |
| 二、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现实扫描 | 第18-27页 |
| (一) 对学生尊重的缺失 | 第18-21页 |
| 1. 言语伤害 | 第19-20页 |
| 2. 体罚及变相体罚 | 第20页 |
| 3. 隐性心理惩罚 | 第20-21页 |
| (二) 教学公正的缺失 | 第21-24页 |
| 1. 教师期望的不公正 | 第22-23页 |
| 2. 知识分配的不均 | 第23页 |
| 3. 教学评价的不公 | 第23-24页 |
| (三) 教学教育性的缺失 | 第24-27页 |
| 1. 重知识轻能力 | 第24-25页 |
| 2. 对同一性的追求 | 第25-27页 |
| 三、课堂教学行为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7页 |
| (一) 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差 | 第27-31页 |
| 1. 不当的权威观 | 第27-30页 |
| 2. 狭隘的课堂教学目标观 | 第30-31页 |
| (二) 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淡化 | 第31-35页 |
| 1. 教师职业的封闭性 | 第32页 |
| 2. 教师职业的长期性与角色的复杂性 | 第32-33页 |
| 3. 教师职业环境的特殊性 | 第33-35页 |
| (三) 教学伦理精神的缺失 | 第35-37页 |
| 1. 教师教学伦理观念模糊 | 第35-36页 |
| 2. 教师缺乏专业伦理角色意识 | 第36-37页 |
| 四、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调适与矫正 | 第37-50页 |
| (一) 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 第37-43页 |
| 1. 正确对待教师权威,促进教学民主 | 第37-41页 |
| 2. 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观 | 第41-43页 |
| (二) 优化教师职业支持体系 | 第43-45页 |
| 1. 解放教师,给“神化”的教师形象“祛魅” | 第43页 |
| 2. 还教于师,给教师提供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 | 第43-44页 |
| 3. 关爱教师,优化教师保障体制 | 第44-45页 |
| (三) 推进教学伦理的建设与完善 | 第45-50页 |
| 1. 发扬教学伦理精神 | 第45-47页 |
| 2. 合理的教学伦理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 3. 确立教师伦理责任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