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见”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前见”理论溯源 | 第11-16页 |
(一) 启蒙运动以来的批判、讨伐 | 第11-12页 |
(二) 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理论 | 第12-14页 |
(三) 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 | 第14-16页 |
二、“前见”理论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 第16-21页 |
(一) “前见”理论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前见”理论的特征 | 第17-21页 |
1、理解的积极性 | 第17-18页 |
2、时代性 | 第18-19页 |
3、个体差异性 | 第19-20页 |
4、动态发展性 | 第20-21页 |
三、“前见”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意义 | 第21-29页 |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 | 第21-24页 |
1、权威控制,解读力求单一 | 第22-23页 |
2、忽视学生前见 | 第23-24页 |
3、阅读评价静态单一 | 第24页 |
(二) “前见”视野中阅读教学的本质 | 第24-26页 |
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立性 | 第25页 |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发展性 | 第25-26页 |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 | 第26页 |
(三) “前见”对阅读活动的功能 | 第26-29页 |
1、有助于更好的理解 | 第26-27页 |
2、有助于扩充理解的内容 | 第27页 |
3、有助于个性化的阅读 | 第27-28页 |
4、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第28-29页 |
四、“前见”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29-42页 |
(一) 阅读内容选取 | 第30-32页 |
1、时代性科学性的统一 | 第30-31页 |
2、难易适中 | 第31-32页 |
(二) 阅读方法选取 | 第32-37页 |
1、创设情境,引导前见(先行组织者等) | 第33-34页 |
2、选取最佳切入点(自主与合作学习) | 第34-35页 |
3、对话讨论丰富前见 | 第35-37页 |
(三) 阅读价值 | 第37-42页 |
1、多元评价 | 第38-40页 |
2、动态发展性评价 | 第40-42页 |
五、“前见”理论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注意事项 | 第42-47页 |
(一)泛创造性阅读教学 | 第42-44页 |
(二)形式主义 | 第44-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位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