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29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立意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二、选题的立意 | 第9-12页 |
第二节 生平及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29页 |
一、生平 | 第12-13页 |
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29页 |
1,早期音乐创作(1959~1974) | 第15-17页 |
2,影响其风格形成的若干因素与作曲风格的转变(1975~1988) | 第17-25页 |
3,风格的成熟期(1989~当今) | 第25-27页 |
4,影视音乐的创作与成就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横向织体形态(线条性或动机性因素)的音色处理 | 第29-51页 |
第一节 音级集合、序列构成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29-41页 |
一、音级集合构成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29-35页 |
1,呈示型音色统一与局部染色的运用 | 第31-32页 |
2,展开型音色对比与音色节奏的运用 | 第32-35页 |
二、十二音序列构成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35-41页 |
1,点描式织体的运用 | 第36-40页 |
2,音色旋律织体的运用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调式音阶构成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41-51页 |
一、主调音乐中线条性因素的织体运用与音色处理 | 第42-48页 |
二、主调音乐中"呼应"与"转接"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48-51页 |
第二章 纵向织体形态(点状、块状与面状)的音色处理 | 第51-66页 |
第一节 由十二音和弦构成的纵向点、面状织体形态及音色处理 | 第51-56页 |
一、不同乐器组间"点状"织体与音色"层"的溶合 | 第51-53页 |
二、相同乐器组中"面状"织体与音色"层"的对比 | 第53-56页 |
第二节 由单一和弦构成的和声"场"及其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56-60页 |
一、弦乐音色在和声"场"中的结构作用 | 第57-58页 |
二、其他乐器组在和声"场"中的"色彩性"强调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由音簇构成的织体形态与音色处理 | 第60-66页 |
一、音簇在不同音区的纵向对比与音色处理 | 第62-63页 |
二、音簇在不同音区的横向对比与音色处理 | 第63-66页 |
第三章 纵横织体形态(复调)的音色处理 | 第66-85页 |
第一节 模仿式复调织体及音色处理 | 第66-71页 |
一、由同类音色构成的模仿式复调织体 | 第66-68页 |
二、由对比音色构成的模仿式复调织体 | 第68-71页 |
第二节 对比式复调织体态及音色处理 | 第71-80页 |
一、不同主题材料构成的对比式复调织体与音色处理 | 第71-73页 |
二、由不同速度构成的对比式复调织体与音色处理 | 第73-76页 |
三、由"拼贴"构成的对比式复调织体与音色处理 | 第76-80页 |
第三节 微复调织体形态及音色处理 | 第80-85页 |
一、由微复调构成的模仿式织体与音色处理 | 第81-83页 |
二、由微复调构成的对比式织体与音色处理 | 第83-85页 |
第四章 乐队编制与多维声向的运用 | 第85-114页 |
第一节 乐队编制的"多样化" | 第89-100页 |
一、常规编制中新音响的运用 | 第89-96页 |
1,特殊演奏法的运用 | 第89-93页 |
2,不同音区的运用与处理 | 第93-96页 |
二、"局部"非常规编制与新音源的运用 | 第96-100页 |
1,"局部"非常规编制的运用 | 第96-99页 |
2,新音源的运用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多维声向的运用 | 第100-114页 |
一、早期音乐中多维声向的运用 | 第100-101页 |
二、20世纪音乐中多维声向的运用 | 第101-108页 |
三、科瑞里亚诺乐队作品中多维声向的运用 | 第108-114页 |
第五章 纵向多声部结构中的配器特征 | 第114-124页 |
第一节 纵向多声部结构中的声部个性化处理 | 第114-117页 |
一、由纯音色构成的声部个性化 | 第115-116页 |
二、由同类乐器构成的声部个性化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非常规排列在纵向多声部中的运用 | 第117-119页 |
第三节 限定与非限定因素在纵向多声部中的结合 | 第119-122页 |
第四节 力度对位在纵向多声部中的运用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附录一:多维声向的形成及其相关的概念 | 第130-134页 |
附录二:约翰·科瑞里亚诺作品分类目录 | 第134-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