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2-32页 |
·情绪调节综述 | 第12-21页 |
·情绪调节的定义 | 第12页 |
·情绪调节的过程 | 第12-15页 |
·情绪调节策略 | 第15-17页 |
·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自动思维综述 | 第21-23页 |
·自动思维的定义 | 第21-22页 |
·自动思维的理论 | 第22-23页 |
·自动思维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抑郁综述 | 第23-27页 |
·抑郁的定义 | 第23-24页 |
·抑郁的理论 | 第24-26页 |
·抑郁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情绪调节和抑郁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自动思维和抑郁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问题提出 | 第29-30页 |
·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研究工具 | 第32-34页 |
·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 | 第32页 |
·情绪调节量表 | 第32-33页 |
·自动思维问卷 | 第33页 |
·Bcek抑郁问卷 | 第33-34页 |
·研究程序 | 第3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3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5-52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 | 第35-40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基本状况 | 第35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5-40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研究 | 第40-43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的基本状况 | 第40-41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大学生抑郁的研究 | 第43-47页 |
·大学生抑郁的基本状况 | 第43-44页 |
·大学生抑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4-47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 | 第47-52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自动思维对情绪调节和抑郁的作用分析 | 第48-52页 |
4 分析讨论 | 第52-62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特点 | 第52-54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总体状况 | 第52页 |
·情绪调节在不同性别、学历、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52-54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的特点 | 第54-57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的总体状况 | 第54-55页 |
·自动思维在不同性别、学历、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55-57页 |
·大学生抑郁的特点 | 第57-59页 |
·大学生抑郁的总体状况 | 第57页 |
·抑郁在不同性别、学历、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分析 | 第57-59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 | 第59-61页 |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大学生自动思维对情绪调节和抑郁的作用分析 | 第60-61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