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s | 第9-11页 |
| 导论 | 第11-19页 |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 学术价值 | 第11页 |
| (三)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1-17页 |
| (一) 史料的整理与发掘 | 第12-13页 |
| (二) 专著 | 第13-15页 |
| (三) 论文 | 第15-17页 |
| 三、学术要点 | 第17-18页 |
| (一)、重点 | 第17页 |
| (二)、难点 | 第17-18页 |
| (三)、创新点 | 第18页 |
| 四、相关界定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同光年间的社会危机与早期维新派的出现 | 第19-31页 |
| 一 同光社会危机与传统救助的衰落 | 第19-25页 |
| (一) 经济衰竭、财政亏空 | 第19页 |
| (二) 吏治腐败 | 第19-20页 |
| (三) 灾荒频仍 | 第20-22页 |
| (四) 传统社会救助的衰落 | 第22-25页 |
| 二 早期维新派的崛起和代表人物 | 第25-31页 |
| 第二章 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来源 | 第31-41页 |
| 一 对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继承 | 第31-36页 |
| (一) 儒家思想中的社会救济思想 | 第31-33页 |
| (二) 佛道的慈悲观念、因果报应学说与善书思想的影响 | 第33-36页 |
| 二 西方社会救济思想的影响 | 第36-41页 |
| (一) 教会慈善事业和传教士慈善思想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二) 西学书报的宣传 | 第38-39页 |
| (三) 海外见闻的引导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早期维新派的救荒思想 | 第41-58页 |
| 一 对灾荒成因的分析 | 第41-46页 |
| (一) 连年战乱,生产破坏,民不聊生 | 第42-43页 |
| (二) 山泽禁驰,林木斩尽,生态环境恶化 | 第43-44页 |
| (三) 政治腐败,防灾救灾不力 | 第44-46页 |
| 二 救荒建议和措施 | 第46-58页 |
| (一) 直接救济 | 第46-51页 |
| (二) 间接救济 | 第51-58页 |
| 第四章 济贫救困思想 | 第58-71页 |
| 一 对贫困原因的分析 | 第58-62页 |
| (一) 生齿日繁,土地之所生,不足给养 | 第58-59页 |
| (二) 淫祀妄兴,民情好逸,农政荒疏,人民穷困 | 第59-60页 |
| (三) 外资入侵,资财外流 | 第60-61页 |
| (四) 政治腐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被搜刮一空 | 第61-62页 |
| 二 救贫建议和主张 | 第62-71页 |
| (一) 改革传统救济机构 | 第62-63页 |
| (二) 仿建西方救济模式 | 第63-64页 |
| (三) 吸收国家、社会、宗族等各方力量 | 第64-65页 |
| (四) 教养并重,培养贫者自救能力 | 第65-66页 |
| (五) 机器救民说 | 第66-67页 |
| (六) 兴义学 | 第67-68页 |
| (七) 对外移民,开发边疆 | 第68-69页 |
| (八) 报纸监督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思想——以妇女救助为例 | 第71-79页 |
| 一、不缠足 | 第71-73页 |
| 二、兴女学 | 第73-75页 |
| 三、婚姻自主 | 第75-76页 |
| 四、救女婴 | 第76-77页 |
| 五、妓女救助 | 第77-79页 |
| 第六章 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特征、应用与地位 | 第79-90页 |
| 一 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特征 | 第79-85页 |
| (一) 教养并重 | 第79页 |
| (二) 官义合一 | 第79-81页 |
| (三) 救济思想的"西学东渐" | 第81页 |
| (四) 富国养民,将救济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结合起来 | 第81-82页 |
| (五) 对社会救济思想不同内容关注程度的不同 | 第82-85页 |
| 二 社会救济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 第85-87页 |
| 三 在中国近代救济思想史上的地位 | 第87-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 后记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