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一、冯玉祥将军泰山学校教育活动 | 第14-22页 |
| (一) 办学经历 | 第14-16页 |
| (二) 办学状况 | 第16-20页 |
| 1、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 | 第16-17页 |
| 2、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 | 第17-19页 |
| 3、充分保障的办学经费 | 第19-20页 |
| (三) 冯玉祥办学特点 | 第20-22页 |
| 1、徳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 第20-21页 |
| 2、文化教育与科学知识普及相结合 | 第21页 |
| 3、重视妇女教育、要求妇女解放 | 第21-22页 |
| 二、冯玉祥将军办学缘由 | 第22-28页 |
| (一) 个人经历 | 第22-25页 |
| 1、自幼失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熏陶 | 第23-24页 |
| 3、教育新思潮的涌动 | 第24-25页 |
| (二) 时势所趋 | 第25-27页 |
| 1、提高部队素质的需要 | 第25-26页 |
| 2、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 | 第26-27页 |
| (三) 希望所在 | 第27-28页 |
| 1、主张普及教育 | 第27页 |
| 2、重视平民教育 | 第27-28页 |
| 3、教育救国 | 第28页 |
| 三、冯玉祥将军泰山社会教育活动 | 第28-35页 |
| (一) 克己内省:读书生活 | 第28-30页 |
| 1、认真读书、探求真理、尊重人才、 | 第28-29页 |
| 2、勤奋写作、调查研究、读写结合 | 第29-30页 |
| (二) 兼善天下:文化传承活动 | 第30-33页 |
| 1、为百姓和地方做公益事务、广设文化设施 | 第30-31页 |
| 2、推行尊重科学的大众文化教育、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的教育 | 第31-33页 |
| (三) 担当大任:抗日救亡 | 第33-34页 |
| 1、铭记精神、激励斗志 | 第33-34页 |
| 2、唤醒民众、积聚力量 | 第34页 |
| (四) 冯玉祥将军泰山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 | 第34-35页 |
| 1、多元性 | 第34-35页 |
| 2、广泛性 | 第35页 |
| 3、深刻性 | 第35页 |
| 四、区域文化(泰山文化)与冯玉祥将军泰山教育活动 | 第35-39页 |
| (一) 泰山文化对冯玉祥将军冯泰山教育活动的影响 | 第35-38页 |
| (二) 冯玉祥将军的教育活动对于泰山文化的意义 | 第38页 |
| (三) 泰山文化与冯玉祥将军泰山教育活动的相得益彰 | 第38-39页 |
| 五、冯玉祥将军泰山教育活动的反思 | 第39-48页 |
| (一) 文化与人生:儒家伦理与冯玉祥将军的人生历程 | 第39-42页 |
| 1、肯定传统 | 第39-40页 |
| 2、重视教育 | 第40-42页 |
| 3、投入社会 | 第42页 |
| (二) 教育与人心:冯玉祥将军教育活动的归依 | 第42-46页 |
| 1、开启民智 | 第42-45页 |
| 2、化民为俗 | 第45-46页 |
| (三) 教育与民族兴亡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64页 |
| 注释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