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成效有一定的影响 | 第10页 |
二、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 第10-11页 |
三、在线学习中的交互行为是网络教育的灵魂所在 | 第11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流程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研究流程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学习风格理论与交互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学习风格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一、学习风格的内涵 | 第16页 |
二、学习风格的要素 | 第16-17页 |
三、学习风格的分类 | 第17-18页 |
四、KOLB学习风格理论 | 第18-19页 |
五、KOLB学习风格分类量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交互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一、交互的内涵 | 第20页 |
二、交互的类型 | 第20-21页 |
三、交互的工具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一、学习风格及其分类 | 第22-23页 |
二、在线学习交互行为 | 第23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于学习风格的在线学习交互行为实验研究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学生在线交互行为实验概述 | 第25-28页 |
一、实验背景 | 第25页 |
二、被试选取 | 第25-27页 |
三、交互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不同学习风格者在线交互行为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不同学习风格者参与交互的频度分析 | 第28-29页 |
二、不同学习风格者参与交互的深度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在线学习交互状况的问卷调查 | 第32-35页 |
一、交互问卷发放和回收的基本情况 | 第32页 |
二、不同学习风格者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偏好分析 | 第32-33页 |
三、影响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参与交互的频度差别的深层原因 | 第33-35页 |
第四节 不同学习风格者参与交互的绩效分析 | 第35-37页 |
第五节 实验总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思考:提高在线学习交互质量的策略 | 第39-45页 |
第一节 交互主体方面 | 第39-42页 |
一、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发挥其有益的在线学习行为 | 第39-40页 |
二、促进不同风格者协作学习,提高交互的参与频度 | 第40-41页 |
三、教师适度参与,引导学习者深度参与交互 | 第41-42页 |
四、不可忽视“替代交互”的作用 | 第42页 |
第二节 交互的环境方面 | 第42-45页 |
一、综合利用多种交互方式,创设灵活的交互环境 | 第42-43页 |
二、优化在线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实现资源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 第43-44页 |
三、情感交流与学习交互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交互氛围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工作总结 | 第45-48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45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45页 |
三、研究的特色 | 第45-46页 |
四、研究的不足 | 第46-47页 |
五、后续的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60页 |
附录1:学习风格测量量表 | 第51-53页 |
附录2:研究中相关的图表数据 | 第53-55页 |
附录3:关于在线学习交互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5-56页 |
附录4:QQ群交互记录(截取一次) | 第56-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