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学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学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演进、披露内容 | 第17-20页 |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演进 | 第17-18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内容 | 第18-20页 |
·强制性披露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自愿性披露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理论动因 | 第20-27页 |
·强制性披露的理论诠释 | 第20-25页 |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 第20-21页 |
·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 | 第21-22页 |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2页 |
·契约关系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政府管制理论 | 第23-24页 |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博弈论 | 第25页 |
·自愿性披露的理论诠释 | 第25-27页 |
·代理理论 | 第25页 |
·信号理论 | 第25页 |
·契约理论 | 第25-26页 |
·超额披露收益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上市公司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比较 | 第27-33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区别 | 第27-30页 |
·定义不同 | 第27页 |
·制度性根源不同 | 第27-28页 |
·理论基础不同 | 第28页 |
·披露动机不同 | 第28页 |
·内容不同 | 第28页 |
·制衡机制不同 | 第28-29页 |
·出发点不同 | 第29页 |
·披露途径 | 第29-30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联系 | 第30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结合 | 第30-31页 |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度的把握 | 第31-33页 |
第4章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性披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制度的完备性分析 | 第33页 |
·违规上市公司的统计分析 | 第33-36页 |
·中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现状成因 | 第36-37页 |
·利益驱动会计造假 | 第36-37页 |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37页 |
·违规成本低廉 | 第37页 |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37-44页 |
·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 | 第37-39页 |
·自愿性披露数量不足 | 第37-38页 |
·自愿性披露项目较为单一 | 第38-39页 |
·自愿性披露质量不高 | 第39页 |
·一些绩优企业开始加大自愿性披露力度 | 第39页 |
·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成因 | 第39-44页 |
·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缺陷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市场中介功能缺失严重 | 第40页 |
·投资者的成熟程度较差,难以根据上市公司传递的信号准确判断公司价值 | 第40页 |
·受“成本与效益”的制约 | 第40-44页 |
第5章 完善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完善我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 第44-45页 |
·完善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 | 第44页 |
·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 第44-45页 |
·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45页 |
·对自愿性披露的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加强引导与护 | 第45页 |
·尽快推出关于自愿性披露的准则规范 | 第45页 |
·自愿性披露的法律保护 | 第45页 |
·加强市场监管 | 第45-48页 |
·事前约束 | 第46页 |
·事后惩罚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