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引言 | 第13-30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辩证地认识工作压力 | 第14-15页 |
·确定主题 | 第15-16页 |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第16-20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6-18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5页 |
·理论意义 | 第20-22页 |
·现实意义 | 第22-25页 |
·本研究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工作压力 | 第25页 |
·工作倦怠 | 第25页 |
·组织支持感 | 第25页 |
·服装产业 | 第25-26页 |
·知识型员工 | 第26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0-74页 |
·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 第30-50页 |
·工作压力的概念 | 第30-33页 |
·什么是压力 | 第30-31页 |
·工作压力的定义 | 第31-33页 |
·工作压力的理论和模型 | 第33-38页 |
·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理论模型 | 第34-38页 |
·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 | 第38-47页 |
·关于工作压力源 | 第38-43页 |
·工作压力结果变量 | 第43-46页 |
·工作压力中间变量 | 第46-47页 |
·工作压力的测量和诊断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 第50-64页 |
·工作倦怠的起源与演进 | 第50-52页 |
·探索期 | 第50-51页 |
·发展期 | 第51页 |
·深化期 | 第51-52页 |
·工作倦怠的概念 | 第52-54页 |
·静态定义 | 第52页 |
·动态定义 | 第52-54页 |
·工作倦怠的理论 | 第54-57页 |
·工作倦怠的基本理论 | 第54-56页 |
·作倦怠理论的发展 | 第56-57页 |
·工作倦怠的实证 | 第57-61页 |
·工作倦怠前因变量 | 第57-59页 |
·作倦怠结果变量 | 第59-60页 |
·作倦怠中间变量 | 第60-61页 |
·工作倦怠的测量 | 第61-63页 |
·定性的测量 | 第61-62页 |
·定量的测量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综述 | 第64-70页 |
·理论研究 | 第64-67页 |
·理论观点 | 第64-66页 |
·关系模型 | 第66-67页 |
·实证研究 | 第67-69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67-68页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68页 |
·台湾学者的研究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组织支持感研究综述 | 第70-73页 |
·组织支持感概念的提出 | 第70-71页 |
·组织支持感的实证研究 | 第71-72页 |
·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 | 第71页 |
·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 | 第71-72页 |
·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 | 第72页 |
·组织支持感的测量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页 |
·本研究的努力方向 | 第73-74页 |
3 理论构思和研究方法 | 第74-84页 |
·理论构思 | 第74-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4页 |
·理论基础 | 第74-76页 |
·构思模型与理论假设 | 第76-79页 |
·研究步骤 | 第79-80页 |
·研究方法 | 第80-84页 |
·研究工具 | 第80-82页 |
·取样与被试 | 第82-83页 |
·统计处理与分析 | 第83-84页 |
4 预调查与问卷检验 | 第84-107页 |
·研究目的 | 第84页 |
·研究方法 | 第84页 |
·访谈与问卷的编制 | 第84-93页 |
·访谈目的 | 第84页 |
·访谈方法 | 第84-85页 |
·访谈流程 | 第85-91页 |
·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85页 |
·访谈提纲设计 | 第85-86页 |
·资料收集 | 第86-88页 |
·资料整理及问卷维度的归纳 | 第88-91页 |
·问卷编制 | 第91-93页 |
·问卷编制的原则 | 第91页 |
·问卷的形成 | 第91-92页 |
·问卷的结构 | 第92-93页 |
·预调查和问卷的检验 | 第93-104页 |
·预调查目的 | 第93页 |
·预调查方法 | 第93-95页 |
·研究工具 | 第93-94页 |
·预试样本 | 第94-95页 |
·预调查的统计分析 | 第95页 |
·检验结果 | 第95-104页 |
·工作压力量表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95-100页 |
·工作倦怠量表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100-102页 |
·组织支持感量表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7页 |
5 正式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107-149页 |
·研究目的 | 第107页 |
·研究方法 | 第107-1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07-108页 |
·研究工具 | 第108-109页 |
·统计方法 | 第109-110页 |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评价 | 第110-115页 |
·研究结果 | 第115-140页 |
·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倦怠的总体状况 | 第115-116页 |
·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差异检验分析 | 第116-132页 |
·工作压力在人口统计特征和控制变量上的差异 | 第116-125页 |
·作倦怠在人口统计特征和控制变量上的差异 | 第125-132页 |
·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检验 | 第132-140页 |
·相关分析 | 第132-133页 |
·回归分析 | 第133-138页 |
·调节效应分析 | 第138-140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140-149页 |
·检验结果的整理 | 第140-141页 |
·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差异分析总结与讨论 | 第141-144页 |
·工作压力、组织支持感与工作倦怠之间关系总结与讨论 | 第144-147页 |
·构思模型的修订 | 第147-149页 |
6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149-161页 |
·研究结论 | 第149-150页 |
·创新点 | 第150页 |
·管理启示 | 第150-151页 |
·研究建议 | 第151-159页 |
·组织层面 | 第151-157页 |
·个人层面 | 第157-159页 |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研究局限 | 第159页 |
·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附录 | 第161-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